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攻魏取宁邑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攻魏取宁邑-原文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

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

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

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

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

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

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

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

秦王乃喜,受其弊而厚遇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攻魏取宁邑-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占领了宁邑,各国诸侯都来祝贺。

赵王派使者前去祝贺,但三次往返都未能与秦王见面。

赵王对此感到忧虑,对身边的臣子说:“秦国如此强大,占领了宁邑,可以控制齐国和赵国。各国诸侯都来祝贺,唯独我们赵国派使者去祝贺却无法见到秦王,这必定是秦国要对我们用兵,我们该怎么办呢?”

臣子们回答说:“使者三次前往都无法见到秦王,必定是派去的使者不合适。听说谅毅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试着派他去。”

谅毅接受了赵王的命令,前往秦国。

到了秦国,谅毅向秦王献上书信,说道:“大王扩展疆土,占领了宁邑,各国诸侯都来祝贺,我们赵国的君主也暗自高兴,不敢安居,派我带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朝廷,却未能见到大王。如果使者没有过错,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的友好关系;如果使者有错,请大王明示。”

秦王派使者回复说:“我派去赵国的使者,无论大小事务,赵国都必须听从我的命令,才能接受你们的书信和礼物。如果不听从我的命令,使者就请回吧。”

谅毅回答说:“我这次来,本来就是希望遵从大国的意愿,怎敢有所违抗?大王如果有命令,请让我带着命令回去,我绝不敢有丝毫迟疑。”

于是秦王召见了谅毅,说道:“赵豹和平原君多次欺骗和戏弄我,如果赵国能杀了这两个人,我就接受你们的祝贺。如果不能杀他们,那就请赵国率领各国诸侯到邯郸城下接受我的命令。”

谅毅回答说:“赵豹和平原君是我们君主的亲弟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和泾阳君一样。大王以孝治国,闻名天下,衣服让他们穿得舒适,饮食让他们吃得满意,从未不与他们分享。叶阳君和泾阳君的车马和衣服,都是大王的御用之物。我听说:‘如果毁掉鸟巢和鸟蛋,凤凰就不会飞翔;如果剖开母胎杀死幼崽,麒麟就不会出现。’现在让我带着大王的命令回去报告,我们君主虽然畏惧,不敢不执行,但这恐怕会伤害叶阳君和泾阳君的心吧?”

秦王说:“好吧,那就不要让他们参与政事了。”

谅毅说:“我们君主有弟弟却不能好好教导,以至于得罪了大国,请求罢免他们的官职,不让他们参与政事,以符合大国的意愿。”

秦王听后很高兴,接受了赵国的礼物并厚待了谅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攻魏取宁邑-注解

宁邑: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城邑。

赵王:指赵国的君主,战国时期赵国是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省一带。

秦:指秦国,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位于今陕西省一带,最终统一六国。

谅毅:赵国的一位辩士,以其机智和辩才著称。

赵豹、平原君:赵国的贵族,赵豹是赵王的弟弟,平原君是赵国的重臣。

叶阳、泾阳君:秦国的贵族,叶阳君和泾阳君是秦王的弟弟。

覆巢毁卵:比喻彻底毁灭,出自《左传》。

刳胎焚夭:比喻极端残忍的行为,出自《左传》。

凤皇、麒麟: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吉祥和和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攻魏取宁邑-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秦国攻取魏国宁邑后,赵国派遣使者前往祝贺却屡次未能成功,最终由辩士谅毅出使秦国的故事。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谋略斗争。

首先,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秦国攻取宁邑后,诸侯纷纷前来祝贺,唯独赵国的使者屡次未能成功,这暗示了秦国对赵国的敌意和戒备。赵王的忧虑和左右大臣的建议,进一步揭示了赵国在外交上的困境和无奈。

其次,文本通过谅毅的机智应对,展现了战国时期辩士的重要作用。谅毅不仅成功化解了秦国的刁难,还巧妙地利用秦王的孝道观念,保全了赵国的利益。他的言辞既体现了对秦国的尊重,又巧妙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充分展现了战国时期辩士的智慧和辩才。

此外,文本还通过秦王和谅毅的对话,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秦王提出要赵国杀死赵豹和平原君,这不仅是政治上的要求,更是对赵国的一种试探和威胁。而谅毅则通过比喻和类比,巧妙地回应了秦王的要求,既保全了赵国的利益,又避免了与秦国的直接冲突。

最后,文本通过秦王最终的态度转变,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秦王最终接受了谅毅的建议,并厚待了赵国使者,这不仅体现了秦王的明智和宽容,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妥协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情节,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斗争,同时也体现了战国时期辩士的重要作用和智慧。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攻魏取宁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4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