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召春平侯-原文
秦召春平侯,因留之。
世钧为之谓文信侯曰:“春平侯者,赵王之所甚爱也,而郎中甚妒之,故相与谋曰:‘春平侯入秦,秦必留之。’故谋而入之秦。
今君留之,是空绝赵,而郎中之计中也。
故君不如遣春平侯而留平都侯。
春平侯者言行于赵王,必厚割赵以事君,而赎平都侯。”
文信侯曰:“善。”
因与接意而遣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召春平侯-译文
秦国召见春平侯,于是将他留在了秦国。
世钧为此对文信侯说:“春平侯是赵王非常宠爱的人,而郎中们非常嫉妒他,所以一起谋划说:‘春平侯进入秦国,秦国一定会留下他。’因此谋划让他进入秦国。
现在您留下他,这是让赵国孤立,而郎中的计谋得逞了。
所以您不如送走春平侯而留下平都侯。
春平侯在赵王面前言行,一定会让赵国割让大量土地来讨好您,从而赎回平都侯。”
文信侯说:“好。”
于是与春平侯达成共识并送他回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召春平侯-注解
春平侯:赵国的一位重要贵族,深受赵王宠爱,因其地位显赫,引起其他官员的嫉妒。
文信侯:秦国的一位重要官员,负责外交事务,具有较高的政治智慧。
世钧:可能是赵国的一位官员或谋士,负责为春平侯出谋划策。
郎中: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事务,此处指赵国的宫廷官员。
平都侯:赵国的另一位贵族,地位次于春平侯,但同样具有影响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召春平侯-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段外交博弈。故事的核心是春平侯被秦国召见并滞留,赵国官员世钧为春平侯出谋划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这一困境。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各国贵族和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嫉妒与谋略,是这一时期政治生活的常态。春平侯作为赵王的宠臣,其地位显赫,但也因此成为其他官员嫉妒的对象。这种嫉妒不仅体现在宫廷内部,还延伸到了国际关系中,成为秦国利用的契机。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与权谋。世钧的言辞巧妙,既指出了春平侯滞留秦国的危险,又提出了解决方案,即通过释放春平侯并留下平都侯来达到外交平衡。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赵国的孤立,还通过春平侯的影响力为赵国争取利益。文信侯的回应“善”则体现了秦国官员的冷静与果断,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博弈中的智慧与机变。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外交策略的生动案例。它不仅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权力斗争,还反映了谋士在外交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世钧的谋略和文信侯的决策,都是战国时期外交智慧的体现,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谋士的智慧。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