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使王翦攻赵-原文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
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曰:“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多取封于秦。”
赵王疑之,使赵葱及颜最代将,斩李牧,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大破赵,杀赵军,虏赵王迁及其将颜最,遂灭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使王翦攻赵-译文
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国则派遣李牧和司马尚来抵御。
李牧多次击败并击退秦军,还杀死了秦国的将领桓齮。
王翦对此感到厌恶,于是用大量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等人,让他们散布谣言,说:“李牧和司马尚想要背叛赵国,投靠秦国,以获取更多的封地。”
赵王对此产生了怀疑,便派遣赵葱和颜最代替李牧和司马尚的职位,并下令处死李牧,罢免司马尚。
三个月后,王翦趁机发动猛攻,大败赵军,杀死了许多赵国的士兵,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领颜最,最终灭亡了赵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使王翦攻赵-注解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曾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赫赫战功。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以善战著称,多次击败秦军,是赵国的重要军事支柱。
司马尚:战国时期赵国将领,与李牧共同抵御秦军,后因反间计被废。
桓齮:秦国将领,在与赵国的战斗中被李牧所杀。
郭开:赵国宠臣,因受贿而参与反间计,导致李牧被杀。
赵葱:赵国将领,被赵王派遣代替李牧,最终在与秦军的战斗中失败。
颜最:赵国将领,与赵葱一同被派遣代替李牧,最终被秦军俘虏。
赵王迁:赵国君主,在秦军攻破赵国后被俘虏,标志着赵国的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秦使王翦攻赵-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军事策略。王翦作为秦国的重要将领,不仅以武力著称,更擅长运用智谋。他通过贿赂赵国的宠臣郭开,成功实施了反间计,使得赵国君主对李牧和司马尚产生了怀疑,最终导致这两位名将被替换和杀害。
李牧作为赵国的军事支柱,其被斩标志着赵国军事力量的严重削弱。李牧的死亡不仅是赵国的一大损失,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信任的脆弱性。反间计的成功实施,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以及信息战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司马尚的被废和李牧的被斩,使得赵国在军事上失去了重要的指挥者,最终导致赵国的灭亡。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也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王翦的智谋和秦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和权力斗争。反间计的使用,不仅是一种军事策略,更是一种心理战术,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和谋略。同时,这段历史也揭示了信任和忠诚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以及背叛和猜疑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简洁明了,叙述清晰,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图景。作者通过对人物行为和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和人物性格,使得这段历史事件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现了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以及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和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