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燕封宋人荣坌为高阳君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燕封宋人荣坌为高阳君-原文

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使将而攻赵。

赵王因割济东三城令卢、高唐、平原陵地封邑市五十七,命以与齐,而以求安平君而将之。

马服君谓平原君曰:“国奚无人甚哉!君致安平君而将之,乃割济东三令城市邑五十七以与齐,此夫子与敌国战,覆军杀将之所取、割地于敌国者也。今君以此与齐,而求安平君而将之,国莫无人甚也!且君奚不将奢也?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百日之内,天下之兵未聚,奢已举燕矣。然则君奚求安平君而为将乎?”

平原君曰:“将军释之矣,仆已言之仆主矣。仆主幸以听仆也。将军无言已。”

马服君曰:“君过矣!君之所以求安平君者,以齐之于燕也,茹肝涉血之仇耶。其于奢不然。使安平君愚,固不能当荣蚠;使安平君知,又不肯与燕人战。此两言者,安平原必处一焉。虽然,两者有一也。使安平君知,则奚以赵之强为?赵强则齐不复霸矣。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车甲羽毛裂敝,府库仓廪虚,两国交以习之,乃引其兵而归。夫尽两国之兵,无明此者矣。”

夏,军也县釜而炊。得三城也,城大无能过百雉者,果如马服之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燕封宋人荣坌为高阳君-译文

燕国封宋国人荣蚠为高阳君,派他率军攻打赵国。

赵王因此割让济东三城令卢、高唐、平原陵地封邑市五十七,命令将这些地方交给齐国,以求得安平君并让他担任将领。

马服君对平原君说:“国家怎么会如此缺乏人才呢!您为了求得安平君并让他担任将领,竟然割让济东三城令城市邑五十七给齐国,这是在与敌国作战时,覆灭军队、杀死将领所取得的、割让给敌国的土地。现在您将这些土地交给齐国,以求安平君并让他担任将领,国家真是缺乏人才到了极点!况且您为什么不任用奢呢?奢曾经因罪居住在燕国,燕国任命奢为上谷守,奢对燕国的通谷要塞非常熟悉。百日之内,天下的军队还未集结,奢就已经攻下了燕国。既然如此,您为什么还要寻求安平君来担任将领呢?”

平原君说:“将军请放下此事,我已经向我的主人说过了。我的主人幸好听从了我的建议。将军不必再说了。”

马服君说:“您错了!您之所以寻求安平君,是因为齐国与燕国有深仇大恨。但对于奢来说并非如此。如果安平君愚笨,自然无法抵挡荣蚠;如果安平君聪明,又不肯与燕国人作战。这两点中,安平君必定占其一。即便如此,两者中必有一者。如果安平君聪明,那么赵国的强大又有什么用呢?赵国强大,齐国就无法再称霸了。现在得到强大的赵国军队,用来阻止燕国将领,旷日持久数年,让士大夫和余子的力量都消耗在沟垒中,车甲羽毛破裂损坏,府库仓廪空虚,两国互相熟悉后,才带领军队返回。耗尽两国的兵力,没有比这更不明智的了。”

夏天,军队在县釜做饭。攻下三城,城池虽大,但没有超过百雉的,果然如马服君所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燕封宋人荣坌为高阳君-注解

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燕国封宋国人荣蚠为高阳君,高阳君是封号,荣蚠是宋国人,被燕国封为高阳君。

济东三城:指赵国济水以东的三座城池,分别是令卢、高唐、平原陵地。

安平君:赵国的将领,被封为安平君。

马服君:赵国的将领,被封为马服君,即赵奢。

平原君:赵国的贵族,被封为平原君,是赵国的重要人物。

茹肝涉血之仇:形容仇恨极深,如同吃肝饮血一般。

上谷守:上谷是燕国的一个郡,守是郡守,即地方行政长官。

沟垒:指战壕和堡垒,用于防御敌人。

府库仓廪:府库指国家的财库,仓廪指粮仓。

县釜而炊:形容军队在野外做饭,条件艰苦。

百雉:古代城墙的计量单位,一雉约等于三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燕封宋人荣坌为高阳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齐国之间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赵国在面对燕国进攻时的决策过程,以及赵国贵族与将领之间的意见分歧。

首先,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燕国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并派他攻打赵国,显示了燕国对赵国的敌意。赵国为了应对燕国的进攻,割让济东三城给齐国,以求齐国派安平君为将,帮助赵国抵御燕国。这一举动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割地与求援的外交策略。

其次,文本通过马服君(赵奢)与平原君的对话,展现了赵国贵族与将领之间的意见分歧。马服君认为赵国割让城池给齐国是愚蠢的行为,认为赵国并非无人可用,甚至提出自己可以胜任将领之职。他进一步指出,安平君无论是否明智,都不适合与燕国作战,因为齐国与燕国有深仇大恨,安平君不会真心帮助赵国。马服君的分析揭示了战国时期将领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对国家利益的忠诚。

此外,文本还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马服君提到,如果赵国与燕国长期交战,两国的士兵将疲惫不堪,国家的财力物力也将耗尽。这种对战争后果的预见,体现了战国时期将领对战争的长远考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与思想。马服君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表现出他作为将领的智慧与果断;而平原君则显得较为保守,倾向于依赖外援。这种对话形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与军事斗争,还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将领的智慧与谋略。文本的艺术特色在于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揭示了复杂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心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燕封宋人荣坌为高阳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3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