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楼缓将使伏事辞行-原文
楼缓将使,伏事,辞行,谓赵王曰:“臣虽尽力竭知,死不复见于王矣。”
王曰:“是何言也?固且为书而厚寄卿。”
楼子曰:“王不闻公子牟夷之于宋乎?非肉不食。文张善宋,恶公子牟夷,寅然。今臣之于王,非宋之于公子牟夷也,而恶臣者过文张。故臣死不复见于王矣。”
王曰:“子勉行矣,寡人与子有誓言矣。”
楼子遂行。
后以中牟反,入梁。
候者来言,而王弗听,曰:“昔已与楼子有言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楼缓将使伏事辞行-译文
楼缓将要出使,他恭敬地接受任务,辞别赵王时说:“我即使竭尽全力和智慧,死后也不会再见到大王了。”
赵王说:“这是什么话?我一定会写信给你,并且厚待你。”
楼缓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公子牟夷在宋国的事吗?他不吃肉。文张在宋国很受宠,却厌恶公子牟夷,这是很明显的。现在我对于大王,不像宋国对于公子牟夷那样,但厌恶我的人却比文张还要厉害。所以我死后不会再见到大王了。”
赵王说:“你尽力去做吧,我和你有誓言的。”
楼缓于是出发了。
后来楼缓因为中牟反叛,逃到了梁国。
探子来报告,但赵王不听,说:“以前已经和楼缓有约定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楼缓将使伏事辞行-注解
楼缓: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以智勇双全著称。
赵王:指赵国的君主,具体指哪位赵王需根据上下文进一步考证。
公子牟夷:宋国的贵族,以生活奢侈著称,非肉不食。
文张:宋国的权臣,与公子牟夷有矛盾。
中牟:地名,战国时期赵国的重要城市。
梁:指魏国,战国七雄之一,因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楼缓将使伏事辞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赵国名将楼缓在出使前的辞行场景。楼缓以公子牟夷与文张的矛盾为喻,表达了自己对赵王的忠诚与担忧。公子牟夷因生活奢侈而遭文张厌恶,楼缓以此暗示自己在赵国的处境,担心因某些原因而失去赵王的信任。
楼缓的言辞中透露出对赵王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虽尽力竭智,但仍担心自己可能无法再见到赵王,这种忧虑反映了他对政治斗争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赵王的回应则显示出他对楼缓的信任和承诺,表明两人之间有深厚的君臣情谊。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人际交往。楼缓以历史典故为喻,既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又巧妙地提醒赵王注意朝中的权力斗争。这种以古喻今的手法,是战国策士常用的修辞策略,既显示了楼缓的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对话简洁而富有张力。楼缓的言辞含蓄而深刻,赵王的回应则显得坚定而有力。两人之间的对话不仅展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楼缓的反叛埋下了伏笔。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楼缓的忠诚与担忧,赵王的信任与承诺,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