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客见赵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客见赵王-原文

客见赵王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

王曰:“有之。”

“何故至今不遣?”

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

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

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

曰:“王何不遣纪姬乎?”

王曰:“纪姬,妇人也,不知相马。”

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

王曰:“无补于国。”

“买马而恶,何危于国。”

王曰:“无危于国。”

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

赵王未之应也。

客曰:“燕郭之法,有所谓桑雍者,王知之乎?”

王曰:“未之闻也。”

“所谓桑雍者,便辟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故日月晖于外,其贼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客见赵王-译文

客人见到赵王说:“我听说大王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

赵王回答:“有这回事。”

客人问:“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派人去?”

赵王说:“还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

客人说:“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

赵王说:“建信君有国家大事要处理,而且他也不懂相马。”

客人又问:“那为什么不派纪姬去呢?”

赵王说:“纪姬是个女人,不懂相马。”

客人说:“如果买的马好,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赵王说:“对国家没有好处。”

客人问:“如果买的马不好,对国家有什么危害?”

赵王说:“对国家没有危害。”

客人说:“那么,无论买的马是好是坏,对国家都没有危害或好处。然而大王买马,一定要等会相马的人。现在治理天下,举措不当,国家空虚,社稷无人祭祀,然而大王却不等待合适的人,而是交给建信君,这是为什么呢?”

赵王没有回答。

客人说:“燕国和郭国有个法律,叫做‘桑雍’,大王知道吗?”

赵王说:“没听说过。”

客人解释道:“所谓‘桑雍’,是指那些亲近的侍从、宠爱的夫人和幼子。这些人能趁大王醉酒昏聩时,向大王提出他们的要求。如果他们在内部得逞,大臣们就会在外面枉法。所以,日月的光辉在外面,而贼人却在内部。要小心防备你所憎恶的人,而祸患往往来自你所爱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客见赵王-注解

相马:古代指鉴别马匹优劣的技术,引申为识人用人的能力。

建信君:赵国的重臣,此处指赵王信任的官员。

纪姬:赵王的妃子,此处指赵王亲近的女性。

燕郭之法:指燕国和郭国的法律或治理方法,此处借指一种政治策略。

桑雍:古代燕国和郭国的一种政治现象,指君主身边的亲近之人利用君主的信任谋取私利。

虚戾:指国家空虚、混乱的状态。

社稷不血食:社稷指国家,血食指祭祀用的牺牲。此处指国家衰败,连祭祀都无法正常进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客见赵王-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赵王与客人的对话,揭示了古代政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君主如何识人用人。赵王在买马一事上坚持要等待相马之工,但在治理国家的大事上却轻率地依赖建信君,这种矛盾的行为反映了赵王在用人上的失误。

客人通过买马与治国的类比,巧妙地指出了赵王在用人上的问题。买马的好坏对国家并无直接影响,但治理国家的举措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赵王在买马时谨慎,但在治国时却轻率,这种反差凸显了赵王在政治决策上的不成熟。

客人进一步引用燕郭之法和桑雍现象,揭示了君主身边亲近之人可能利用君主的信任谋取私利,从而导致国家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混乱。这种内外勾结的现象在古代政治中并不罕见,客人借此警示赵王要警惕身边的亲近之人,避免重蹈覆辙。

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治中的用人问题,也揭示了君主在决策时的矛盾心理。赵王在买马时的谨慎与治国时的轻率形成鲜明对比,客人通过巧妙的类比和引用,成功地指出了赵王在政治决策上的失误,并提出了警示。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古文体现了古代政治中的用人哲学和治国理念。通过买马与治国的类比,强调了识人用人的重要性,揭示了君主在用人上的失误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同时,通过引用燕郭之法和桑雍现象,揭示了君主身边亲近之人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警示君主要谨慎用人,避免内部腐败。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巧妙地运用类比和引用,成功地揭示了赵王在用人上的问题,并提出了警示。对话中的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展现了客人的智慧和洞察力,也揭示了赵王在政治决策上的不成熟。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古文反映了古代政治中的用人问题和治国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政治中的用人哲学和治国理念,以及君主在用人上的失误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同时,这段古文也为我们提供了古代政治中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谨慎用人,避免内部腐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客见赵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