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冯忌请见赵王-原文
冯忌请见赵王,行人见之。
冯忌接手免首,欲言而不敢。
王问其故,对曰:“客有见人于服子者,已而请其罪。
服子曰:‘公之客独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谈语不称师,是倍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
客曰:‘不然。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阴移而授天下传。
伊尹负鼎俎而干汤,姓名未著而受三公。
使夫交浅者不可以深谈,则天下不传,而三公不得也。”
赵王曰:“甚善。”
冯忌曰:“今外臣交浅而欲深谈,可乎?”
王曰:“请奉教。”
于是冯忌乃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冯忌请见赵王-译文
冯忌请求拜见赵王,赵王的使者接见了他。
冯忌拱手低头,想要说话却不敢开口。
赵王问他原因,冯忌回答说:“有位客人曾去见服子,后来服子指责他有罪。
服子说:‘你的客人有三个罪过:看到我就笑,这是轻慢;说话时不提老师,这是背叛;交情浅却谈得很深,这是混乱。’
客人说:‘不是这样。看到人就笑,这是和善;说话不提老师,这是平常的说法;交情浅却谈得很深,这是忠诚。
从前尧在草茅之中见到舜,坐在田垄上,桑树的荫凉下,后来把天下传给了他。
伊尹背着鼎和砧板去见汤,名字还没被人知道就被任命为三公。
如果交情浅的人不能深谈,那么天下就不会传承,三公也不会得到。”
赵王说:“很好。”
冯忌说:“现在我这个外臣交情浅却想深谈,可以吗?”
赵王说:“请指教。”
于是冯忌就开始谈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冯忌请见赵王-注解
冯忌:战国时期赵国的谋士,以智慧和辩才著称。
赵王: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具体指赵孝成王。
行人:古代指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
接手免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恭敬和谦卑。
服子:古代的一位贤人,以智慧和道德著称。
狎:轻慢,不庄重。
倍:背叛,不尊重。
乱:混乱,不合礼仪。
和:和谐,友好。
庸说:平常的言论,不涉及师承。
忠:忠诚,真诚。
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五帝之一。
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尧的继任者。
草茅:指简陋的居所。
席陇亩:在田间地头,指舜在田间劳作。
荫庇桑:在桑树下乘凉,指舜在田间劳作时的情景。
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辅佐商汤建立商朝。
鼎俎:古代祭祀用的器具,象征权力和地位。
干汤:指伊尹辅佐商汤。
三公:古代朝廷中的最高官职,指太师、太傅、太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冯忌请见赵王-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冯忌与赵王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与君主之间的互动,以及当时社会对礼仪、忠诚和智慧的重视。冯忌以服子的故事为引子,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希望与赵王深入交流的愿望,同时也展示了其辩才和智慧。
文中提到的服子与客人的对话,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际交往中礼仪和忠诚的重视。服子认为客人的行为有三罪:轻慢、背叛和混乱,而客人则辩解说自己的行为是和谐、平常和忠诚的表现。这种对话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冯忌引用尧舜和伊尹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忠诚和智慧的重要性。尧舜的传说象征着圣君的贤明和无私,伊尹的故事则展示了贤相的忠诚和智慧。通过这些历史典故,冯忌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赵王的忠诚,也暗示了自己希望得到赵王的重用。
赵王对冯忌的回应“甚善”和“请奉教”,表明他对冯忌的智慧和辩才的认可,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君主的开明和智慧。这种君臣之间的互动,不仅体现了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的特点,也展示了当时社会对智慧和忠诚的高度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历史典故,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道德观念和政治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