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原文

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曰:“王之逐庐陵君,为燕也。”

王曰:“吾所以重者,无燕、秦也。”

对曰:“秦三以虞卿为言,而王不逐也。今燕一以庐陵君为言,而王逐之。是王轻强秦而重弱燕也。”

王曰:“吾非为燕也,吾固将逐之。”

“然则王逐庐陵君,又不为燕也。行逐爱弟,又兼无燕、秦,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译文

冯忌为庐陵君对赵王说:“大王您驱逐庐陵君,是为了燕国。”

赵王说:“我所重视的,不是燕国和秦国。”

冯忌回答说:“秦国三次以虞卿为借口,而大王您却没有驱逐他。现在燕国一次以庐陵君为借口,大王您就驱逐了他。这是大王您轻视强大的秦国而重视弱小的燕国。”

赵王说:“我不是为了燕国,我本来就打算驱逐他。”

“那么大王您驱逐庐陵君,又不是为了燕国。您驱逐自己的爱弟,又同时不重视燕国和秦国,我私下认为大王您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注解

冯忌:战国时期赵国的谋士,以智谋著称。

庐陵君:赵国的贵族,赵王的弟弟。

赵王:赵国的君主,具体指赵孝成王。

燕: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

秦: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后统一六国。

虞卿: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谋士,以智谋和辩才闻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赵策》,记载了冯忌为庐陵君向赵王进谏的情景。冯忌以巧妙的言辞,揭示了赵王在处理庐陵君问题上的矛盾和不公,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和辩才。

首先,冯忌通过对比秦和燕对赵王的影响,指出赵王在处理庐陵君问题上的偏颇。秦三次以虞卿为言,赵王并未驱逐虞卿,而燕一次以庐陵君为言,赵王却立即驱逐了庐陵君。这种对比揭示了赵王在处理内外关系上的不公和矛盾,暗示了赵王在处理国家事务时的短视和偏颇。

其次,冯忌进一步指出,赵王驱逐庐陵君并非为了燕,而是出于个人情感。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赵国的利益,也破坏了赵王与庐陵君之间的兄弟情谊。冯忌的言辞犀利,直指赵王的内心矛盾,揭示了赵王在处理国家事务时的情感用事和缺乏理性。

最后,冯忌以“臣窃为大王不取也”作结,表达了对赵王行为的不满和批评。这种委婉而有力的批评,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和辩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君主行为的监督和批评。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冯忌的进谏,揭示了战国时期君主在处理国家事务时的矛盾和偏颇,展现了谋士的智慧和辩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