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五国伐秦无功-原文
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皋。
赵欲构于秦,楚与魏、韩将应之,秦(齐)弗欲。
苏代谓齐王曰:“臣以为足下见奉阳君矣。
臣谓奉阳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据宋。
魏冉必妒君之有阴也。
秦王贪,魏冉妒,则阴不可得已矣。
君无构,齐必攻宋。
齐攻宋,则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赵助之。
五国据宋,不至一二月,阴必得矣。
得阴而构,秦虽有变,则君无患矣。
若不得已而必构,则愿五国复坚约。
愿得赵,足下雄飞,与韩氏大吏东免,齐王必无召呡也。
使臣守约,若与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
无倍约者,而秦侵约,五国复坚而宾之。
今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
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踦重者矣。
后合与踦重者,皆非赵之利也。
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
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为?
臣愿君之蚤计也。
“天下争秦有六举,皆不利赵矣。
天下争秦,秦王受负海内之国,合负亲之交,以据中国,而求利于三晋,是秦之一举也。
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终不得阴,一矣。
“天下争秦,秦王内韩珉于齐,内成阳君于韩,相魏怀于魏,复合衍交两王,王贲、韩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举也。
秦行是计也,不利于赵,而君又不得阴,二矣。
“天下争秦,秦王受齐受赵,三强三亲,以据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举也。
秦行是计,齐、赵应之,魏不待伐,抱安邑而信秦,秦得安邑之饶,魏为上交,韩必入朝秦,过赵已安邑矣,是秦之一举也。
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必不得阴,三矣。
“天下争秦,秦坚燕、赵之交,以伐齐收楚,与韩呡而攻魏,是秦之一举也。
秦行是计,而燕、赵应之。
燕、赵伐齐,兵始用,秦因收楚而攻魏,不一二月,魏必破矣。
秦举安邑而塞女戟,韩之太原绝,下轵道、南阳、高,伐魏,绝韩,包二周,即赵自消烁①矣。
国燥②于秦,兵分于齐,非赵之利也。
而君终身不得阴,四矣。
“天下争秦,秦坚三晋之交攻齐,国破财屈,而兵东分于齐,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举也。
秦行是计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齐之已弊,救与秦争战也;
君不救也,韩、魏焉免西合?
国在谋之中,而君有终身不得阴,五矣。
“天下争秦,秦按为义,存亡继绝,固危扶弱,定无罪之君,必起中山与胜焉。
秦起中山与胜,而赵、宋同命,何暇言陶?
六矣。
故曰君必无讲,则阴必得矣。
奉阳君曰:‘善。’
乃绝和于秦,而收齐、魏以成取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五国伐秦无功-译文
五个国家联合攻打秦国没有成功,在成皋停战。
赵国想要与秦国讲和,楚国、魏国、韩国准备响应,但秦国(齐国)不愿意。
苏代对齐王说:“我认为您已经见过奉阳君了。
我对奉阳君说:‘如果天下分裂而侍奉秦国,秦国一定会占据宋国。
魏冉一定会嫉妒您拥有阴地。
秦王贪婪,魏冉嫉妒,那么阴地就不可能得到了。
如果您不与秦国讲和,齐国一定会攻打宋国。
齐国攻打宋国,楚国、魏国也会攻打宋国,燕国、赵国也会协助。
五个国家占据宋国,不到一两个月,阴地就一定能得到。
得到阴地后再与秦国讲和,即使秦国有什么变故,您也不会有什么忧虑。
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与秦国讲和,那么希望五个国家再次坚定盟约。
希望得到赵国的支持,您能够大展宏图,与韩国的大臣一起向东撤退,齐王一定不会召见呡。
让我来守护盟约,如果有违背盟约的国家,就用四个国家去攻打它。
如果没有违背盟约的国家,而秦国侵犯盟约,五个国家再次坚定盟约并共同对抗秦国。
现在韩国、魏国与齐国互相猜疑,如果再不坚定盟约而讲和,我担心盟国会大乱。
齐国、秦国不会再次联合,一定会有不平衡的情况出现。
后来联合与不平衡的情况,都对赵国不利。
而且天下分裂而侍奉秦国,这是秦国控制天下。
秦国控制天下,天下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希望您能早做打算。
“天下争夺秦国,有六种举动,都对赵国不利。
天下争夺秦国,秦王接受来自海内各国的支持,联合亲近的盟友,占据中原,向三晋谋求利益,这是秦国的第一种举动。
秦国实行这个计策,对赵国不利,而您最终得不到阴地,这是第一种。
“天下争夺秦国,秦王将韩珉安置在齐国,将成阳君安置在韩国,任命魏怀为魏国的相国,再次联合衍交两王,王贲、韩他等人,都开始行动,这是秦国的第二种举动。
秦国实行这个计策,对赵国不利,而您又得不到阴地,这是第二种。
“天下争夺秦国,秦王接受齐国、赵国的支持,三强三亲,占据魏国并谋求安邑,这是秦国的第三种举动。
秦国实行这个计策,齐国、赵国响应,魏国不用被攻打,就会抱着安邑信任秦国,秦国得到安邑的富饶,魏国成为上等盟友,韩国一定会朝拜秦国,经过赵国已经安定了安邑,这是秦国的第三种举动。
秦国实行这个计策,对赵国不利,而您一定得不到阴地,这是第三种。
“天下争夺秦国,秦国加强与燕国、赵国的关系,攻打齐国并收服楚国,与韩国呡一起攻打魏国,这是秦国的第四种举动。
秦国实行这个计策,燕国、赵国响应。
燕国、赵国攻打齐国,战争刚开始,秦国趁机收服楚国并攻打魏国,不到一两个月,魏国一定会被攻破。
秦国占据安邑并封锁女戟,韩国的太原被切断,下轵道、南阳、高,攻打魏国,切断韩国,包围二周,赵国自然会削弱。
国家被秦国控制,兵力分散在齐国,这对赵国不利。
而您终身得不到阴地,这是第四种。
“天下争夺秦国,秦国加强与三晋的关系攻打齐国,国家破败,财力枯竭,兵力分散在齐国,秦国按兵攻打魏国,夺取安邑,这是秦国的第五种举动。
秦国实行这个计策,您按兵救魏,是用已经疲惫的兵力去攻打齐国,救援与秦国争战;
如果您不救援,韩国、魏国怎么能避免与秦国联合?
国家在谋划之中,而您终身得不到阴地,这是第五种。
“天下争夺秦国,秦国按兵不动,以仁义为名,存亡继绝,稳固危局,扶持弱小,安定无罪的君主,一定会扶持中山与胜。
秦国扶持中山与胜,而赵国、宋国命运相同,哪里还有时间谈论陶地?
这是第六种。
所以说您一定不要讲和,那么阴地就一定能得到。
奉阳君说:‘好。’
于是与秦国断绝和好,联合齐国、魏国来取得阴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五国伐秦无功-注解
五国伐秦无功:指战国时期,五个国家联合攻打秦国但未能取得胜利。
成皋: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战略要地。
构:指结盟或联合。
奉阳君:战国时期赵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阴:指阴地,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战略要地。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臣,以智谋著称。
宋:战国时期的宋国,位于今河南东部。
燕、赵:战国时期的燕国和赵国,位于今河北、山西一带。
韩氏大吏:指韩国的高级官员。
安邑: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夏县,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城市。
中山:战国时期的小国,位于今河北省中部。
陶:古代地名,今山东省定陶县,战国时期的重要商业城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五国伐秦无功-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军事策略。文中通过苏代与齐王的对话,揭示了秦国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逐步削弱其他国家的力量,特别是赵国的利益。
首先,苏代通过分析秦国的一系列外交和军事行动,指出这些行动对赵国极为不利。秦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结盟和军事行动,逐步控制了重要的战略要地,如宋和安邑,从而削弱了赵国的地位。苏代强调,如果赵国不采取果断措施,将无法获得阴地,进而无法与秦国抗衡。
其次,苏代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赵国与其他国家重新结盟,共同对抗秦国。他特别强调了与韩国的合作,认为只有通过联合行动,才能有效遏制秦国的扩张。苏代的策略不仅考虑了当前的局势,还预见了未来的发展,显示了他高超的外交智慧和战略眼光。
最后,苏代通过奉阳君的回应,表明赵国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与秦国断绝关系,转而与齐国和魏国结盟,以获取阴地。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外交政策,也对整个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还通过苏代的策略分析,揭示了外交和军事策略在国家兴衰中的重要作用。文中的人物对话和策略分析,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外交和军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