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三国攻秦赵攻中山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三国攻秦赵攻中山-原文

三国攻秦,赵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呼。

齐人戎郭、宋突谓仇郝曰:“不如尽归中山之新地。

中山案此言于齐曰,四国将假道于卫,以过章子之路。

齐闻此,必效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三国攻秦赵攻中山-译文

三个国家联合攻打秦国,赵国攻打中山国,占领了扶柳,五年后擅自称王。

齐国的戎郭和宋突对仇郝说:“不如把中山国的新占领的土地全部归还。

中山国根据这些话对齐国说,四个国家将借道卫国,以通过章子的道路。

齐国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效仿鼓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三国攻秦赵攻中山-注解

三国攻秦:指战国时期,齐、楚、韩三国联合攻打秦国。

赵攻中山:赵国攻打中山国,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北省中部。

扶柳:地名,位于中山国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五年以擅呼:指赵国在五年内多次攻打中山国,频繁发动战争。

齐人戎郭、宋突:齐国的大臣戎郭和宋突,他们是齐国的谋士。

仇郝:中山国的谋士或大臣。

尽归中山之新地:指将中山国新占领的土地全部归还给中山国。

四国将假道于卫:指齐、楚、韩、赵四国将借道卫国,卫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北部。

章子之路:指通往章子的道路,章子可能是地名或人名,具体不详。

效鼓:指齐国听到这个消息后,会效仿鼓声,表示响应或采取行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三国攻秦赵攻中山-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和军事斗争。文本通过描述齐、楚、韩三国联合攻打秦国,以及赵国攻打中山国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力博弈和战略谋划。

文本中的关键词如‘三国攻秦’、‘赵攻中山’等,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领土争夺。‘扶柳’作为中山国的一个地名,象征着中山国的领土和主权。‘五年以擅呼’则揭示了赵国在五年内多次发动战争,显示了其扩张的野心。

齐国的谋士戎郭和宋突提出的‘尽归中山之新地’的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中的妥协与权衡。他们希望通过归还中山国的土地,来换取中山国的支持或中立,从而在四国联合攻打秦国的行动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四国将假道于卫’和‘章子之路’则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地理关系和战略通道的重要性。卫国作为一个小国,成为四国借道的对象,显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被动地位。

最后,‘齐闻此,必效鼓’一句,通过‘效鼓’这一象征性的动作,暗示了齐国在听到消息后的反应。鼓声在古代战争中常用于传递信号和鼓舞士气,这里可能意味着齐国将采取积极的行动或响应四国的联合行动。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战略博弈。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四-三国攻秦赵攻中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