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赵燕后胡服-原文
赵燕后胡服,王令让之曰:
“事主之行,竭意尽力,微谏而不哗,应对而不怨,不逆上以自伐,不立私以为名。
子道顺而不拂,臣行让而不争。
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
反亲以为行,慈父不子;逆主以自成,惠主不臣也。
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
以从政为累,以逆主为高,行私莫大焉。
故寡人恐亲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
赵燕再拜稽首曰;
“前吏命胡服,施及贱臣,臣以失令过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
臣敬循衣服,以待今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赵燕后胡服-译文
赵燕后来穿上了胡人的服装,国王命令责备他说:
“侍奉君主的行为,应该竭尽全力,委婉地劝谏而不喧哗,应对而不抱怨,不违背上级以自我夸耀,不树立私心以追求名声。
你的行为应该顺从而不违背,臣子的行为应该谦让而不争斗。
如果你使用私人的方式,家庭必定会混乱;如果臣子使用私人的义理,国家必定会危险。
违背亲人的行为,慈父不会认你为子;违背君主以自我成就,仁慈的君主不会认你为臣。
我穿上了胡人的服装,你却不穿,违背君主的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把从政当作负担,把违背君主当作高尚,行私的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所以我担心你会触犯刑法的罪行,以明确有关法律的规定。”
赵燕再次拜谢并磕头说:
“之前官吏命令穿胡服,也涉及到我,我因为错过了命令的期限,不再使用侵辱的教导,这是国王的恩惠。
我恭敬地遵循服装的规定,以等待今天的到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赵燕后胡服-注解
胡服:指战国时期赵国推行的服饰改革,赵武灵王提倡穿胡人的服装,以便于骑射,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微谏而不哗:指在进谏时言辞委婉,不引起喧哗和冲突。
自伐:自我夸耀,自我吹嘘。
立私以为名:通过私人的行为来树立自己的名声。
子道顺而不拂:作为子女,应该顺从父母的意愿而不违背。
臣行让而不争:作为臣子,应该谦让而不争权夺利。
反亲以为行:违背父母的意愿行事。
逆主以自成:违背君主的意愿来成就自己。
稽首:古代的一种礼节,即叩头至地,表示极度的尊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赵燕后胡服-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赵策》,记载了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时,与臣子赵燕的对话。赵武灵王通过改革服饰,旨在增强赵国的军事力量,这一举措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赵武灵王的言辞中,体现了他对君臣关系的深刻理解。他强调臣子应当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进谏时应当委婉而不引起冲突,应对时应当不抱怨,不违背君主的意愿来自我夸耀,不通过私人行为来树立名声。这些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君臣关系的严格要求,以及对社会秩序的重视。
赵燕的回应则体现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尊重。他承认自己未能及时执行君主的命令,并表示愿意遵循君主的意愿,穿上胡服。这种态度不仅显示了他对君主的服从,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个人行为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的观念。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权力关系和道德规范。君主的权威不容挑战,臣子的忠诚和服从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同时,这段对话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礼仪和服饰的重视,服饰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也是国家政策和文化的体现。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语言简练,意义深远。赵武灵王的言辞既有威严又不失人情味,赵燕的回应则谦卑而诚恳,两者之间的对话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学中对话艺术的精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不仅记录了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而进行的各种改革尝试。这些改革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