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原文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

虽然,奉阳君妬,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宾客游谈之士,无敢尽忠于前者。

今奉阳君捐馆舍,大王乃今然后得与士民相亲,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

为大王计,莫若安民无事,请无庸有为也。

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

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

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愿大王慎无出与口也。

“请屏左右,曰言所以异,阴阳而已矣。

大王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楚必致桔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夫割地效实,五伯之所以复军禽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杀而争也。

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

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

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

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

楚弱则无援。

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也。

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

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

秦甲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

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

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

燕固弱国,不足畏也。

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

然而秦不敢举兵甲而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

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

秦之攻韩、魏也,则不然。

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

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

韩、魏臣于秦,秦无韩、魏之隔,祸中于赵矣。

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

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

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

诚得其道也。

是故明主外料其敌国之强弱,内度其士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节,固已见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

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

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

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

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

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

故窃本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

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

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

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

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佐之。

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

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函谷关以害山东矣。

如是则伯业成矣。”

赵王曰:“寡人年少,莅国之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

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

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译文

苏秦从燕国来到赵国,开始推行合纵政策,他对赵王说:“天下的卿相大臣,乃至普通百姓,没有不称赞大王您的仁义行为,都愿意向您进言效忠已经很久了。

然而,由于奉阳君的嫉妒,大王您无法亲自处理政事,因此外来的宾客和游说之士都不敢在您面前尽忠。

现在奉阳君已经去世,大王您终于能够与士人和百姓亲近,我因此敢献上我的愚见,表达我的忠诚。

为大王您考虑,最好的办法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做无谓的事情。

让百姓安居的根本在于选择盟友,选择对了盟友百姓就能安定,选择错了百姓就永远不得安宁。

让我说说外患:齐国和秦国是两个敌对国家,百姓因此不得安宁;依靠秦国攻打齐国,百姓不得安宁;依靠齐国攻打秦国,百姓也不得安宁。

所以,谋划攻打别国君主,讨伐别国,常常因为言辞断绝了与别国的交往,希望大王您谨慎不要轻易说出这样的话。

“请让左右退下,我要说的是阴阳之道。

大王如果真能听从我的建议,燕国一定会献上毡裘狗马之地,齐国一定会献上海边的鱼盐之地,楚国一定会献上桔柚云梦之地,韩国和魏国都可以献上封地和汤沐之邑,贵戚父兄都可以受封为侯。

割地献实,是五霸之所以能够恢复军队和擒获将领的原因;封侯贵戚,是汤、武之所以能够放逐和杀戮而争夺的原因。

现在大王您垂拱而治,两者兼得,这是我为您所希望的。

大王如果与秦国结盟,秦国一定会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与齐国结盟,齐国一定会削弱楚国和魏国。

魏国被削弱就会割让河外之地,韩国被削弱就会献上宜阳。

宜阳被献上,上郡就会断绝;河外被割让,道路就会不通。

楚国被削弱就会失去外援。

这三条策略,不可不仔细考虑。

如果秦国攻下轵道,南阳就会动荡;如果秦国劫持韩国包围周朝,赵国就会自行削弱;如果秦国占据卫国夺取淇水,齐国一定会投降。

秦国一旦在山东地区得逞,就一定会举兵攻打赵国。

秦国的军队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就一定会与赵国在邯郸城下交战。

这是我为您所担忧的。

“当今之时,山东地区的国家,没有比赵国更强的。

赵国土地方圆二千里,拥有数十万士兵,千乘战车,万匹战马,粮食可以支撑十年;西有常山,南有黄河和漳水,东有清河,北有燕国。

燕国本来就是弱国,不足为惧。

而且秦国在天下最畏惧的,莫过于赵国。

然而秦国不敢举兵攻打赵国,为什么呢?是因为害怕韩国和魏国在背后议论。

所以,韩国和魏国是赵国的南面屏障。

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情况就不同了。

没有名山大川的阻隔,秦国可以逐渐蚕食,直到逼近国都。

韩国和魏国无法抵挡秦国,一定会投降。

韩国和魏国一旦投降,秦国就没有了韩国和魏国的阻隔,赵国的祸患就到了。

这是我为您所担忧的。

“我听说,尧没有三夫之分,舜没有咫尺之地,却能够拥有天下。

禹没有百人的聚集,却能够成为诸侯之王。

汤、武的士兵不过三千人,战车不过三百乘,却能够成为天子。

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正确的治国之道。

所以,明智的君主在外要评估敌国的强弱,在内要衡量士兵的多少和贤能与否,不必等到两军交战,胜败存亡的关键就已经在心中了,怎么会因为众人的言论而盲目决策呢!

“我私下里根据天下地图分析。

诸侯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诸侯的士兵是秦国的十倍。

如果六国联合起来,向西攻打秦国,秦国一定会被攻破。

现在六国被秦国攻破,向西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的臣子。

攻破别人与被别人攻破,臣服别人与被别人臣服,怎么能同日而语呢!

那些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和解。

与秦国和解,就可以建造高台,修建美宫,听竽瑟之音,品尝五味之和,前面有轩辕,后面有长庭,美人巧笑,最终却会有秦国的祸患,而不与他们分担忧虑。

所以,那些主张连横的人日夜用秦国的权力恐吓诸侯,以求割让土地,希望大王您仔细考虑。

“我听说,明智的君主杜绝疑虑和谗言,消除流言的痕迹,堵塞朋党之门,所以能够尊主广地强兵,我因此能够在您面前进言效忠。

所以我私下里为大王您考虑,最好的办法是让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和赵国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

让天下的将相在洹水之上会盟,通过交换人质和刑白马来结盟。

盟约说:‘如果秦国攻打楚国,齐国和魏国各自派出精锐部队支援,韩国断绝粮道,赵国渡过黄河和漳水,燕国守住常山以北。

如果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楚国断绝其后路,齐国派出精锐部队支援,赵国渡过黄河和漳水,燕国守住云中。

如果秦国攻打齐国,楚国断绝其后路,韩国守住成皋,魏国堵塞午道,赵国渡过黄河、漳水和博关,燕国派出精锐部队支援。

如果秦国攻打燕国,赵国守住常山,楚国驻军武关,齐国渡过渤海,韩国和魏国派出精锐部队支援。

如果秦国攻打赵国,韩国驻军宜阳,楚国驻军武关,魏国驻军河外,齐国渡过渤海,燕国派出精锐部队支援。

如果有诸侯先背弃盟约,其他五国共同讨伐。

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秦国一定不敢出兵函谷关来危害山东地区。

这样,霸业就成功了。”

赵王说:“我年纪轻,治理国家的时间短,从未听说过国家的长远之计。

现在您有意保存天下,安定诸侯,我愿意听从您的建议。”

于是封苏秦为武安君,赐予他百辆装饰华丽的马车,千镒黄金,百双白璧,千匹锦绣,用来与诸侯结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注解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合纵抗秦的策略闻名。

燕: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赵: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南部及山西一带。

合从:指联合各国共同对抗秦国的策略。

赵王:指赵国的君主,此处应为赵武灵王。

奉阳君:赵国的一位权臣,曾掌握大权,阻碍赵王与士民亲近。

齐: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秦: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

楚: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韩: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

魏: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东部及山西南部一带。

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等。

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分别为商朝和周朝的开国君主。

洹水:今河南安阳附近的一条河流,战国时期常作为会盟之地。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是秦国东出的重要关隘。

武安君:苏秦被赵王封的爵位,意为武安邦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评注

苏秦的这篇说辞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展现了其高超的外交策略和雄辩才能。他首先通过赞扬赵王的德行,拉近与赵王的关系,接着指出奉阳君的专权阻碍了赵王与士民的亲近,暗示赵王应亲贤臣、远小人。苏秦的核心策略是‘合纵’,即联合六国共同对抗秦国。他详细分析了各国的地理、军事实力及秦国的威胁,提出了‘择交’的重要性,强调外交策略对国家安危的决定性作用。

苏秦的论述不仅具有战略眼光,还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引用尧、舜、禹、汤、武等古代圣王的事迹,说明‘得道多助’的道理,强调明主应洞察敌我形势,不被流言所惑。这种以史为鉴的论述方式,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对历史经验的重视。

在艺术特色上,苏秦的说辞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他先以赵国的现状为切入点,逐步展开对六国形势的分析,最后提出具体的合纵方案。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既符合逻辑,又极具感染力。此外,苏秦善于运用对比和排比手法,如‘破人之与破于人,臣人之与臣于人’等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苏秦的合纵策略虽未能最终阻止秦国的统一,但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外交智慧和雄辩才能,成为战国时期纵横家文化的典范。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士人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为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苏秦的说辞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外交文献,也是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缩影。它展现了纵横家的智慧、士人的抱负以及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