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秦攻赵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秦攻赵-原文

秦攻赵,苏子为谓秦王曰:“臣闻明王之于其民也,博论而技艺之,是故官无乏事而力不困;于其言也,多听而时用之,是故事无败业而恶不章。

臣愿王察臣之所谒,而效之于一时之用也。

臣闻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

是以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则辞顺。

故民不恶其尊,而世不妬其业。

臣闻之:百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人主不再行也;力尽之民,仁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圣主之制也;功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

今用兵终身不休,力尽不罢,赵怒必于其己邑,赵仅存哉!

然而四轮之国也,今虽得邯郸,非国之长利也。

意者地广而不耕,民羸不休,又严之以刑罚,则虽从而不止矣。

语曰:‘战胜而国危者,物不断也。功大而权轻者,地不入也。’

故过任之事,父不得于子;无已之求,君不得于臣。

故微之为著者强,察乎息民之为用者伯,明乎轻之为重者王。”

秦王曰:“寡人案兵息民,则天下必为从,将以逆秦。”

苏子曰:“臣有以知天下之不能为从以逆秦也。

臣以田单、如耳为大过也。

岂独田单、如耳大为过哉?天下之主亦尽过矣!

夫虑收亡齐、罢楚、敝魏与不可知之赵,欲以穷秦折韩,臣以为至愚也。

夫齐威、宣,世之贤主也,德博而地广,国富而用民,将武而兵强。

宣王用之,后逼韩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为齐兵困于殽塞之上,十年攘地,秦人远迹不服,而齐为虚戾。

夫齐兵之所以破,韩、魏之所以仅存者,何也?是则伐楚攻秦,而后受其殃也。

今富非有齐威、宣之余也,精兵非有富韩劲魏之库也,而将非有田单、司马之虑也。

收破齐、罢楚、敝魏、不可知之赵,欲以穷秦折韩、臣以为至误。

臣以从一不可成也。

客有难者,今臣有患于世。

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

已如白马实马,乃使有白马之为也。

此臣之所患也。

昔者秦人下兵攻怀,服其人,三国从之。

赵奢、鲍佞将,楚有四人起而从之。

临怀而不救,秦人去而不从。

不识三国之憎秦而爱怀邪?忘其憎怀而爱秦邪?

夫攻而不救,去而不从,是以三国之兵因,而赵奢、鲍佞之能也。

故裂地以败于齐。

田单将齐之良,以兵横行于中十四年,终身不敢设兵以攻秦折韩也,而驰于封内,不识从之一成恶存也。”

于是秦王解兵不出于境,诸侯休,天下安,二十九年不相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秦攻赵-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苏子对秦王说:“我听说英明的君主对待他的百姓,广泛讨论并教授他们技艺,因此官员不会缺乏事务而力量不会困乏;对于他们的言论,多听并适时采用,因此事业不会失败而恶行不会显露。

我希望大王能考察我所陈述的,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我听说怀揣贵重宝物的人,不会在夜间行走;承担重大任务的人,不会轻视敌人。

因此,贤能的人承担重任而行为恭敬,智者功绩大而辞令谦逊。

所以百姓不会厌恶他们的尊贵,世人不会嫉妒他们的事业。

我听说:国力百倍的国家,百姓不会乐意落后;功业超越时代的君主,不会再重复他的行为;力量耗尽的百姓,仁者不会使用;追求得到后反而安静,是圣明君主的制度;功绩大而让百姓休息,是用兵的原则。

现在用兵终身不休,力量耗尽不停止,赵国的愤怒必定会落在自己的城邑,赵国还能存在多久呢!

然而,赵国是一个四轮之国,现在虽然攻下了邯郸,但这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

我认为,土地广阔而不耕种,百姓疲惫而不休息,再加上严厉的刑罚,即使跟随也不会停止。

俗话说:‘战胜而国家危险,是因为物资不断消耗。功绩大而权力轻,是因为土地不增加。’

所以,过度的任务,父亲不能强加给儿子;无止境的要求,君主不能强加给臣子。

因此,微小的行为能显露出强大,考察让百姓休息的作用能成为霸主,明白轻重的道理能成为王者。”

秦王说:“我如果停止用兵让百姓休息,那么天下必定会联合起来,反对秦国。”

苏子说:“我有理由知道天下不会联合起来反对秦国。

我认为田单、如耳的行为是大错。

难道只有田单、如耳大错特错吗?天下的君主也都错了!

那些考虑收复灭亡的齐国、疲惫的楚国、衰败的魏国和不可知的赵国,想要以此来削弱秦国和打击韩国,我认为这是极其愚蠢的。

齐威王、宣王,是世上的贤明君主,德行广博而土地广阔,国家富裕而使用百姓,将领勇武而军队强大。

宣王使用他们,后来逼迫韩国、威慑魏国,向南攻打楚国,向西进攻秦国,结果齐军被困在殽塞之上,十年间争夺土地,秦人远走不服,而齐国变得空虚。

齐军之所以失败,韩、魏之所以仅存,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攻打楚国和秦国,而后遭受了灾祸。

现在富裕程度不及齐威王、宣王时期,精兵不及富裕的韩国和强大的魏国的库存,将领不及田单、司马的谋略。

收复破败的齐国、疲惫的楚国、衰败的魏国、不可知的赵国,想要以此来削弱秦国和打击韩国,我认为这是极其错误的。

我认为联合起来反对秦国是不可能的。

有客人质疑,现在我担心的是世上的情况。

那些刑名学派的人,都说‘白马不是马’。

如果白马确实是马,那么就有白马的存在。

这就是我所担心的。

从前秦人出兵攻打怀地,征服了那里的人,三国跟随。

赵奢、鲍佞为将,楚国有四人起兵跟随。

面对怀地而不救援,秦人离开而不跟随。

不知道三国是憎恨秦国而爱护怀地呢?还是忘记了憎恨怀地而爱护秦国呢?

攻打而不救援,离开而不跟随,因此三国的军队因此而失败,而赵奢、鲍佞的能力也因此而显现。

所以割地而败于齐国。

田单率领齐国的精锐,用兵横行于中原十四年,终身不敢设兵攻打秦国和打击韩国,而在国内驰骋,不知道联合起来反对秦国的恶果。”

于是秦王解除兵备不出境,诸侯休战,天下安定,二十九年不相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秦攻赵-注解

苏子:指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君主著称。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为秦昭襄王。

博论而技艺之:广泛讨论并培养技艺,意指君主应广泛听取意见并培养人才。

官无乏事而力不困:官员没有缺乏事务,力量不会枯竭。

多听而时用之:多听取意见并适时采用。

事无败业而恶不章:事务不会失败,恶行不会显露。

怀重宝者,不以夜行:拥有重宝的人不在夜间行走,比喻有重要事务的人应谨慎行事。

任大功者,不以轻敌:承担重大任务的人不应轻视敌人。

贤者任重而行恭:贤能的人承担重任而行为恭敬。

知者功大则辞顺:智慧的人功绩大则言辞谦逊。

百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国力强盛的国家,民众不愿意落后。

功业高世者,人主不再行也:功业显赫的人,君主不再重用。

力尽之民,仁者不用也:力量耗尽的民众,仁者不会使用。

求得而反静,圣主之制也:追求得到后反而安静,是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

功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功绩大而让民众休息,是用兵之道。

四轮之国:指赵国,因其地理位置四面环敌。

邯郸:赵国的都城。

田单、如耳:田单是齐国名将,如耳是赵国名将。

齐威、宣:指齐威王和齐宣王,齐国历史上的贤明君主。

殽塞: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著名的战场。

赵奢、鲍佞:赵奢是赵国名将,鲍佞是楚国名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秦攻赵-评注

本文是苏秦对秦王的游说之辞,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策略。苏秦通过对比明君与昏君的不同治国方式,强调了君主应广泛听取意见、培养人才、谨慎行事的重要性。他指出,贤明的君主应让民众休息,避免过度用兵,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苏秦进一步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指出秦国虽然强大,但如果过度用兵,不仅会导致国力衰竭,还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联合反抗。他以齐国和赵国的历史为例,说明即使国力强盛,如果战略失误,也会导致失败。苏秦的游说之辞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战略眼光,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强调君主的仁德和智慧是国家强盛的关键。苏秦的言辞中充满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展现了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对比和举例,增强了说服力。苏秦的游说之辞不仅具有战略意义,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苏秦的游说之辞不仅影响了秦国的政策,也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秦攻赵》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