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原文

王立周绍为傅曰:“寡人始行县,过番吾,当子为子之时,践石以上者皆道子之孝。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子谒病而辞。人有言子者曰:‘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也。’故寡人以子之知虑,为辩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诗云‘服难以勇,治乱以知,事之计也。立傅以行,教少以学,义之经也。循计之事,失而累;访议之行,穷而不忧。’故寡人欲子之胡服以傅王乎。”

周绍曰:“王失论矣,非贱臣所敢任也。”

王曰:“选子莫若父,论臣莫若君。君,寡人也。”

周绍曰:“立傅之道六。”

王曰:“六者何也?”

周绍曰:“知虑不躁达于变,身行宽惠达于礼,威严不足以易于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恭于教而不快,和于下而不危。六者,傅之才,而臣无一焉。隐中不竭,臣之罪也。傅命仆官,以烦有司,吏之耻也。王请更论。”

王曰:“知此六者,所以使子。”

周绍曰:“乃国未通于王胡服。虽然,臣,王之臣也,而王重命之,臣敢不听令乎?”再拜,赐胡服。

王曰:“寡人以王子为子任,欲子之厚爱之,无所见丑。御道之以行义,勿令溺苦于学。事君者,顺其意,不逆其志。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毕矣。《书》云:‘去邪无疑,任贤勿贰。’寡人与子,不用人矣。”

遂赐周绍胡服衣冠,贝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译文

王任命周绍为傅,说:“我最初巡视县邑,经过番吾时,正值你为人之子的时候,所有踩过石头的人都在称赞你的孝顺。因此我以璧玉问候你,赠送你酒食,并请求见你。你以病为由推辞了。有人对我说:‘你是父亲的孝子,君主的忠臣。’因此我认为你的智慧和谋略足以引导他人,面对危险足以坚持困难,忠诚可以表达心意,信义可以期待长远。《诗经》说:‘用勇气克服困难,用智慧治理混乱,这是处理事务的策略。设立傅来引导行为,教导年轻人学习,这是义的原则。遵循策略行事,即使失败也不会感到负担;咨询建议的行为,即使陷入困境也不会忧虑。’所以我希望你能穿上胡服来教导王子。”

周绍说:“王的观点有误,这不是我这个卑微的臣子敢承担的。”

王说:“选择儿子不如父亲,评价臣子不如君主。君主,就是我。”

周绍说:“设立傅的原则有六点。”

王问:“这六点是什么?”

周绍回答:“智慧和谋虑不浮躁,能适应变化;行为宽厚仁慈,符合礼仪;威严不足以改变职位,重利不足以改变心意;恭敬于教导而不急躁,和谐于下属而不危险。这六点,是傅的才能,而我一点也没有。隐藏而不竭尽,是我的罪过。傅的命令使官员烦恼,是官吏的耻辱。请王重新考虑。”

王说:“知道这六点,就是为了让你担任这个职位。”

周绍说:“国家尚未普遍接受王的胡服。尽管如此,我是王的臣子,王重视命令,我怎敢不听从呢?”再次拜谢,接受了胡服。

王说:“我以王子为你的责任,希望你深爱他,不要让他看到丑恶。以行义来引导他,不要让他沉迷于学习的痛苦。侍奉君主的人,要顺从君主的意愿,不违背他的志向。侍奉先人的人,要明白他们的高尚,不背叛他们的孤独。因此有臣子可以任命,是国家的福气。你能做到这些,侍奉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书经》说:‘去除邪恶不要犹豫,任用贤才不要有二心。’我和你,不需要其他人了。”

于是赐给周绍胡服的衣冠,贝带和黄金师比,以教导王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注解

傅:古代官职名,指太子的老师或辅佐君王的贤臣。

胡服:指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此处指赵国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

璧:古代一种玉器,常作为贵重的礼物或信物。

酒食:指酒和食物,古代常作为赏赐或礼遇的象征。

诗云: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表示权威或经典的依据。

书云:引用《尚书》中的句子,表示权威或经典的依据。

贝带:古代用贝壳装饰的腰带,象征尊贵。

黄金师比:黄金制成的装饰品,象征尊贵和权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战国策·赵策》,记载了赵王与周绍关于立傅的对话。赵王欲立周绍为傅,辅佐王子,但周绍谦逊推辞,最终在赵王的坚持下接受了任命。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赵王的识人之明和周绍的谦逊美德,还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微妙变化。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念。赵王称赞周绍为‘父之孝子,君之忠臣’,并将孝与忠视为立傅的重要标准。这表明在战国时期,孝道和忠诚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核心,也是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同时,周绍的谦逊态度也符合儒家‘谦受益,满招损’的处世哲学。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展现了战国策士的雄辩之风。赵王以‘诗云’和‘书云’为论据,增强了说服力;周绍则以‘立傅之道六’回应,既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又巧妙地提出了立傅的标准。这种对话形式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立傅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背景。赵王赐周绍胡服衣冠,表明赵国在军事和文化上积极吸收北方少数民族的优势,以增强国力。这种改革不仅体现了赵国的开放态度,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此外,这段对话还揭示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复杂性。赵王虽为君主,但在立傅一事上表现出对周绍的尊重和信任;周绍虽为臣子,却敢于直言进谏,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互动与制衡。这种关系为后世提供了君臣相处的典范。

总之,这段古文通过赵王与周绍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政治和军事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王立周绍为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