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王破原阳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王破原阳-原文

王破原阳,以为骑邑。

牛赞进谏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今王破原阳,以为骑邑,是变籍而弃经也。且习其兵者轻其敌,便其用者易其难。今民便其用而王变之,是损君而弱国也。故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射,臣恐其攻获之利,不如所失之费也。”

王曰:“古今异利,远近易用。阴阳不同道,四时不一宜。故贤人观时,而不观于时;制兵,而不制于兵。子知官府之籍,不知器械之利;知兵甲之用,不知阴阳之宜。故兵不当于用,何兵之不可易?教不便于事,何俗之不可变?昔者先君襄主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无穷之门,所以昭后而期远也。今重甲循兵,不可以踰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吾闻信不弃功,知不遗时。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

牛赞再拜稽首曰:“臣敢不听令乎?”

至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踰九限之固,绝五径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王破原阳-译文

国王攻破了原阳,将其作为骑兵的驻地。

牛赞进谏说:“国家有固定的户籍制度,军队有常规的编制。改变户籍会导致混乱,失去常规会导致衰弱。现在国王攻破原阳,将其作为骑兵的驻地,这是改变户籍并放弃常规。而且,熟悉自己军队的人会轻视敌人,方便使用的人会容易解决困难。现在人民方便使用而国王却改变它,这是损害君主并削弱国家。因此,利益不达到百倍就不改变习俗,功效不达到十倍就不更换器具。现在国王解散步兵,以支持骑兵和射箭,我担心攻占的收益,不如所失去的费用。”

国王说:“古代和现代的利益不同,远近的使用方式也不同。阴阳有不同的道理,四季有不同的适宜。所以贤明的人观察时机,而不是观察时间;制定军队,而不是被军队所限制。你只知道官府的户籍,不知道器械的利益;只知道兵甲的使用,不知道阴阳的适宜。所以军队不适用于使用,什么样的军队不能更换?教育不便于事务,什么样的习俗不能改变?过去,先君襄主与代国交界,筑城封境,名为无穷之门,用来昭示后代并期待未来。现在重甲循兵,不能越过险阻;仁义道德,不能招来朝贡。我听说信用不放弃功绩,智慧不遗漏时机。现在你以官府的户籍,扰乱我的事务,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

牛赞再次拜谢并叩头说:“我怎敢不听从命令呢?”

于是穿上胡服,率领骑兵进入胡地,从遗遗之门出发,越过九限之固,穿过五径之险,到达榆中,开辟了千里的土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王破原阳-注解

原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战国时期属于赵国。

骑邑:指以骑兵为主的军事重镇或行政区域。

固籍:指国家固定的户籍制度,用于管理人口和征兵。

常经:指军队的常规编制和作战方式。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间对立统一的两种力量,常用于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象征自然规律和变化。

先君襄主:指赵国的先代君主赵襄子,以开疆拓土著称。

代: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北省北部,战国时期为赵国所灭。

无穷之门:赵国在边境设立的关隘,象征国家的长远战略。

胡服:指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以增强军事实力。

遗遗之门:赵国边境的关隘名,象征对外扩张的通道。

九限之固:指险要的地理屏障,象征军事上的难关。

五径之险:指多条险要的道路,象征军事上的复杂地形。

榆中: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赵国扩张的重要目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王破原阳-评注

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记载了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时与大臣牛赞的对话。这段对话集中体现了战国时期赵国在军事改革中的思想冲突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文本通过牛赞的谏言,反映了战国时期传统的军事观念。牛赞强调‘国有固籍,兵有常经’,认为国家的户籍制度和军队的常规编制是维持国家稳定的基础。他反对赵武灵王将原阳改为骑邑,认为这是‘变籍而弃经’,会导致国家混乱和衰弱。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保守派的思想,强调遵循传统,反对变革。

然而,赵武灵王的回应则展现了改革派的远见卓识。他提出‘古今异利,远近易用’,认为时代变化需要灵活应对,不能拘泥于传统。他以‘阴阳不同道,四时不一宜’为喻,强调军事改革必须顺应时势,因地制宜。赵武灵王还以先君赵襄子的开疆拓土为例,说明改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种观点体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实用主义思想,强调以实际效果为导向,不拘泥于形式。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语言简练有力,对话生动传神。牛赞的谏言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体现了传统士人的严谨思维;而赵武灵王的回应则气势恢宏,充满哲理,展现了君王的雄才大略。两者的对比不仅突出了思想冲突,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此外,本文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是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典型案例。这一改革不仅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本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交锋,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

总之,本文通过赵武灵王与牛赞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军事改革的思想冲突与实践探索。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也为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王破原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1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