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原文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
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
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
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
今宣君有微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
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
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
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欲反复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
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
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敺韩、魏而军于河外严一军军于渑池。
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
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
臣切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
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
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
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
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
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
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
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译文
张仪为秦国推行连横策略,对赵王说:“敝国秦王派遣我敢向大王的御史献上书信。
大王您联合天下诸侯来排斥秦国,秦国的军队已经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了。
大王的威名,传遍天下,尤其是山东地区。
敝国因此感到恐惧,不得不加强军备,修缮铠甲,磨砺兵器,装饰战车,练习骑射,努力耕种,积攒粮食,守卫四方边境,生活在忧虑和恐惧之中,不敢轻举妄动,只因为大王有意责备我们。
如今秦国凭借大王的力量,西边攻下巴蜀,兼并汉中,东边收取两周,并将九鼎西迁,守卫白马渡口。
秦国虽然地处偏远,但心中积怨已久。
如今宣君率领少量兵力和钝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迎战于邯郸城下。
希望在甲子日与赵国决战,以正殷纣之事。
我恭敬地派遣使者先向大王禀报此事。
“大王所信任的合纵策略,依赖的是苏秦的计谋。
苏秦迷惑诸侯,颠倒是非。
他试图颠覆齐国却未能成功,最终在齐国的市场上被车裂而死。
天下不可能统一,这是显而易见的。
如今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和魏国自称是东方的藩臣,齐国献上鱼盐之地,这等于切断了赵国的右臂。
切断右臂还想与人争斗,失去盟友而孤立无援,想要不陷入危险,怎么可能呢?
如今秦国派出三位将军,一支军队封锁午道,通知齐国出兵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支军队驻扎在成皋,驱赶韩国和魏国,驻扎在河外;一支军队驻扎在渑池。
约定四国联合攻打赵国,攻破赵国后将其土地四分。
因此我不敢隐瞒实情,先向大王禀报。
我恳切地为大王考虑,不如与秦国在渑池会面,亲自相见并结盟。
我请求停止进攻,希望大王能做出决定。”
赵王说:“先王在位时,奉阳君担任宰相,专权擅势,蒙蔽先王,独断朝政。
我住在宫中,受师傅教导,无法参与国事。
先王去世后,我年纪尚轻,祭祀的日子也不长,心中一直有所疑虑。
我认为一味追随合纵而不与秦国交好,并非国家的长远利益。
因此我愿意改变心意,割让土地以弥补过去的过错,与秦国交好。
正准备安排车马前往,恰好听到使者的明确诏令。”
于是赵王率领三百辆战车前往渑池朝见秦国,割让河间地区以侍奉秦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连横策略著称,曾为秦国效力,游说各国,主张合纵抗秦或连横事秦。
连横: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主张与秦国联合,对抗其他诸侯国,与“合纵”相对。
赵王:指赵国的君主,此处具体指赵惠文王。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是秦国东出的重要关隘,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山东:此处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泛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其他诸侯国。
巴蜀:指今四川、重庆一带,战国时期为秦国所并。
汉中:今陕西省南部地区,战国时期为秦国所并。
两周:指东周和西周,战国时期为秦国所并。
九鼎:象征王权的九只大鼎,相传为夏禹所铸,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白马之津:黄河渡口之一,位于今河南省滑县,战略地位重要。
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战国时期为秦、赵两国交界处。
漳:指漳河,流经今河北、河南两省,战国时期为赵国的重要河流。
番吾:今河北省磁县一带,战国时期为赵国的重要城邑。
邯郸: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
甲子之日: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常用于占卜或决定重大事件的日子。
殷纣之事:指商纣王的暴政和灭亡,此处借指赵国的灭亡。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主张合纵抗秦,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
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四肢分别绑在四辆车上,然后驱车分尸。
楚与秦为昆弟之国:指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之国,表示两国关系密切。
韩、魏称为东蕃之臣:指韩国和魏国成为秦国的东方藩属国。
齐献鱼盐之地:指齐国向秦国献出鱼盐产地,表示臣服。
午道:指通往齐国的道路,具体位置不详。
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战国时期为韩国的重要城邑。
河外:指黄河以南的地区,战国时期为魏国的领土。
严一军:指秦国的严君疾所率领的军队。
四国为一以攻赵:指秦、齐、韩、魏四国联合攻打赵国。
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一带,战国时期为赵国的领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二-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记载了张仪为秦国游说赵王的情景。张仪以连横策略为核心,试图说服赵王放弃合纵抗秦的立场,转而与秦国结盟。张仪的游说技巧极为高超,他首先以谦卑的姿态向赵王献书,表达秦国对赵国的敬畏之情,随后又通过列举秦国的强大实力和赵国的孤立无援,暗示赵国若不与秦国结盟,将面临灭顶之灾。
张仪的游说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典型特点。他善于利用各国的矛盾和利益关系,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游说过程中,张仪不仅展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还巧妙地利用了赵国内部的政治矛盾,尤其是赵王对先王时期奉阳君专权的不满,进一步削弱了赵王的抵抗意志。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外交策略变化无常。张仪的游说不仅是对赵王的心理攻势,也是对当时国际局势的深刻洞察。他通过列举秦国的军事行动和各国对秦国的臣服,向赵王展示了秦国不可阻挡的崛起之势,迫使赵王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外交政策。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充分展现了张仪的辩才和谋略。张仪的言辞既有对赵王的恭维,又有对赵国的威胁,既有对历史的引用,又有对现实的剖析,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语言艺术。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张仪的游说过程,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斗争和军事对抗。张仪的连横策略最终取得了成功,赵国被迫割地求和,这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