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齐破燕赵欲存之-原文
齐破燕,赵欲存之。
乐毅谓赵王曰:“今无约而攻齐,齐必仇赵。
不如请以河东易燕地于齐。
赵有河北,齐有河东,燕、赵必不争矣。
是二国亲也。
以河东之地强齐,以燕以赵辅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齐。
是因天下以破齐也。”
王曰:“善。”
乃以河东易齐,楚、魏憎之,令淖滑、惠施之赵,请伐齐而存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齐破燕赵欲存之-译文
齐国打败了燕国,赵国想要保存燕国。
乐毅对赵王说:“现在没有盟约就去攻打齐国,齐国一定会仇恨赵国。
不如请求用河东地区与齐国交换燕国的土地。
赵国拥有河北地区,齐国拥有河东地区,燕国和赵国一定不会争斗了。
这样两国就会亲近。
用河东地区来增强齐国的实力,用燕国和赵国来辅助齐国,天下各国都会憎恨齐国,一定会都来侍奉大王以讨伐齐国。
这就是利用天下来打败齐国。”
赵王说:“好。”
于是用河东地区与齐国交换,楚国和魏国憎恨这件事,派淖滑和惠施到赵国,请求讨伐齐国并保存燕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齐破燕赵欲存之-注解
齐破燕:指齐国攻破燕国,这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常见的军事冲突。
赵欲存之:赵国希望保存燕国,反映了赵国对燕国的支持态度。
乐毅: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为燕国效力,后因燕国内乱而投奔赵国。
赵王:指赵国的君主,具体为哪位赵王需根据历史背景进一步考证。
河东:古代地理名词,指黄河以东的地区,具体范围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河北:古代地理名词,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具体范围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楚、魏憎之:楚国和魏国对齐国的行为感到不满和憎恨。
淖滑、惠施:淖滑和惠施是战国时期的两位著名人物,淖滑是楚国的将领,惠施是魏国的哲学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齐破燕赵欲存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段外交和军事策略。乐毅作为赵国的谋士,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外交策略,即通过交换土地来避免直接冲突,同时利用其他诸侯国对齐国的憎恨来联合伐齐。这一策略不仅体现了乐毅高超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军事策略。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外交博弈。乐毅的策略不仅考虑到了赵国的利益,还巧妙地利用了其他诸侯国对齐国的敌意,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在外交和军事上的高超智慧。这种策略的运用,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乐毅的智慧和赵王的决策过程。乐毅的言辞既有说服力,又充满了策略性,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善于言辞和策略的特点。同时,这段文字也通过具体的行动和结果,展示了策略的实际效果,增强了叙述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的运用。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诸侯国之间的互动,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这段文字也展示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在外交和军事上的重要作用,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