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齐人李伯见孝成王-原文
齐人李伯见孝成王。
成王说之,以为代郡守。
而居无几何,人告之反。
孝成王方馈,不坠食。
无几何,告者复至,孝成王不应。
已,乃使使者言:“齐举兵击燕,恐其以击燕为名,而以兵袭赵,故发兵自备。
今燕、齐已合,臣请要其敝,而地可多割。”
自是之后,为孝成王从事于外者,无自疑于中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齐人李伯见孝成王-译文
齐国人李伯去拜见赵国的孝成王。
孝成王很喜欢他,任命他为代郡的郡守。
然而没过多久,有人告发李伯谋反。
孝成王正在吃饭,听到这个消息后,连饭都没有放下。
没过多久,告发的人又来了,孝成王没有理会。
后来,孝成王派使者去说:“齐国出兵攻打燕国,恐怕他们以攻打燕国为名,实际上是想用兵偷袭赵国,所以我们发兵自卫。
现在燕国和齐国已经联合,我请求趁他们疲惫之时进攻,这样我们可以多割取一些土地。”
从此以后,为孝成王在外办事的人,再也没有人怀疑他们的忠诚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齐人李伯见孝成王-注解
齐人李伯:李伯是齐国的人,这里指代一个来自齐国的名叫李伯的人。
孝成王:赵国的一位君主,这里指赵孝成王。
代郡守:代郡的行政长官,代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
馈:古代指君主进食,这里指孝成王正在用餐。
坠食:停止进食,这里指孝成王没有因为听到消息而停止用餐。
燕: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
赵: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北南部和山西东部。
要其敝:利用对方的弱点或困境,这里指李伯建议利用燕齐联合的弱点。
地可多割:可以多割让土地,这里指通过策略可以获取更多的领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齐人李伯见孝成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齐国李伯被赵孝成王任命为代郡守后,有人告发他谋反,但孝成王并未立即采取行动,而是继续观察。李伯随后提出建议,利用燕齐联合的弱点,为赵国争取更多的领土。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谋斗争。李伯作为一个外来者,能够在赵国获得信任并担任要职,显示了当时各国之间人才流动的频繁和用人不拘一格的策略。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叙述和对话,生动地描绘了孝成王的冷静和李伯的机智。孝成王在听到告发后并未立即反应,而是继续用餐,显示了他的沉稳和深思熟虑。李伯的建议则显示了他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和策略思维。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当时各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寻求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在内部管理中处理信任和怀疑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