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因富丁且合于秦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因富丁且合于秦-原文

魏因富丁且合于秦,赵恐,请效地于魏而听薛公。

教子欬谓李兑曰:“赵畏横之合也,故欲效地于魏而听薛公。

公不如令主父以地资周最,而请相之于魏。

周最以天下辱秦者也,今相魏,魏、秦必虚矣。

齐、魏虽劲,无秦不能伤赵。

魏王听,是轻齐也。

秦、魏虽劲,无齐不能得赵。

此利于赵而便于周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因富丁且合于秦-译文

魏国因为富丁的缘故而与秦国联合,赵国感到害怕,请求割让土地给魏国并听从薛公的建议。

教子欬对李兑说:“赵国害怕横的联合,所以想要割让土地给魏国并听从薛公的建议。

您不如让主父用土地资助周最,并请求让他在魏国担任相国。

周最是曾经让秦国受辱的人,现在如果他在魏国担任相国,魏国和秦国必定会感到虚弱。

齐国和魏国虽然强大,但没有秦国的支持,就无法伤害赵国。

如果魏王听从了这个建议,那就是轻视齐国。

秦国和魏国虽然强大,但没有齐国的支持,就无法得到赵国。

这对赵国有利,也对周最方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因富丁且合于秦-注解

魏:战国时期的魏国,位于今河南、山西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秦:战国时期的秦国,位于今陕西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最终统一六国。

赵:战国时期的赵国,位于今河北、山西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薛公:薛公,战国时期魏国的权臣,名薛居州,曾任魏相。

李兑:李兑,战国时期赵国的权臣,曾任赵相。

主父:主父,战国时期赵国的权臣,名主父偃,曾任赵相。

周最:周最,战国时期魏国的权臣,曾任魏相。

横之合:横之合,指秦国与其他国家的联合,特别是与魏国的联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因富丁且合于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赵策》,主要讲述了赵国在面对魏国与秦国的联合威胁时,采取的外交策略。赵国通过李兑的建议,试图通过让周最担任魏相来削弱魏国与秦国的关系,从而保护赵国的利益。

首先,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魏国与秦国的联合对赵国构成了直接威胁,赵国不得不采取外交手段来应对。通过让周最担任魏相,赵国试图利用周最与秦国的矛盾,削弱魏国与秦国的关系,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

其次,这段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权臣在外交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李兑作为赵国的权臣,提出了让周最担任魏相的建议,这一建议不仅体现了李兑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权臣在国家决策中的影响力。

此外,这段文字还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赵国通过让周最担任魏相,不仅削弱了魏国与秦国的关系,还使得魏国与齐国的关系变得紧张。这种复杂的外交策略,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和权力平衡。

最后,这段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赵国的一次重要外交决策,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臣在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权力斗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因富丁且合于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2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