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勉谓建信君-原文
魏魀谓建信君曰:
“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
虎怒,决蹯而去。
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
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
今有国,非直七尺躯也。
而君之身于王,非环寸之蹯也。
愿公之熟图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勉谓建信君-译文
魏魀对建信君说:
“有人设置了捕兽的陷阱,结果捕获了一只老虎。
老虎发怒,咬断了自己的脚掌逃走了。
老虎的心情,并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脚掌。
但它不愿意因为一寸大小的脚掌而损害自己七尺长的身躯,这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现在有一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七尺长的身躯。
而您的身体对于君王来说,也不是一寸大小的脚掌。
希望您能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勉谓建信君-注解
魏魀: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名魀,具体生平不详,但在《战国策》中多次出现,常以智谋著称。
建信君:战国时期赵国的重要人物,名不详,建信君是其封号,曾担任赵国相国,参与多国外交事务。
系蹄:古代捕兽的工具,通常是用绳索或铁链制成的陷阱,用于捕捉野兽。
蹯:指野兽的脚掌,这里特指老虎的脚掌。
环寸之蹯:比喻极小的部分,这里指老虎的脚掌虽然重要,但与整个身体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七尺之躯:古代以七尺为成年男子的标准身高,这里比喻整个身体或国家的整体利益。
权:权衡、取舍,指在利益冲突时做出明智的选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勉谓建信君-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是魏魀对建信君的一段劝谏。魏魀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巧妙地表达了对国家利益的深刻思考。故事中,老虎虽然被陷阱困住,但它毅然决然地咬断自己的脚掌,以保全整个身体。魏魀借此比喻,指出建信君在赵国中的地位虽然重要,但与整个国家的利益相比,个人的得失显得微不足道。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和谋略。魏魀通过寓言的方式,避免了直接批评建信君,而是以老虎的抉择为喻,引导对方思考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这种委婉而深刻的劝谏方式,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在政治斗争中的高超技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魏魀通过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将复杂的政治问题形象化,使得劝谏的内容更加生动、易于理解。同时,老虎的决断也象征了战国时期各国在争霸中的残酷现实,为了国家的生存,有时不得不做出牺牲。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魏魀作为魏国的贵族,却对赵国的建信君进行劝谏,体现了当时士人跨越国界的政治智慧。同时,这段文字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在争霸过程中,如何权衡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明智的抉择。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和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通过寓言的形式,魏魀巧妙地表达了对国家利益的深刻思考,使得这段文字在历史、文化和艺术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