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原文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
三言之,赵王不听。
出遇虞卿曰:“为入必语从。”
虞卿入,王曰:“今者平原君为魏请从,寡人不听。其于子何如?”
虞卿曰:“魏过矣。”
王曰:“然,故寡人不听。”
虞卿曰:“王亦过矣。”
王曰:“何也?”
曰:“凡强弱之举事,强受其利,弱受其害。今魏求从,而王不听,是魏求害,而王辞利也。臣故曰,魏过,王亦过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译文
魏国派人通过平原君向赵国请求结盟。
多次劝说,赵王都不答应。
平原君出来后遇到虞卿,说:“你进去一定要说结盟的事。”
虞卿进去后,赵王说:“刚才平原君为魏国请求结盟,我没有答应。你觉得怎么样?”
虞卿说:“魏国错了。”
赵王说:“是的,所以我没有答应。”
虞卿说:“大王也错了。”
赵王问:“为什么?”
虞卿说:“凡是强弱之间的事情,强者得到利益,弱者受到损害。现在魏国请求结盟,而大王不答应,这是魏国自找损害,而大王拒绝利益。所以我说,魏国错了,大王也错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注解
平原君:战国时期赵国的重要政治家,名赵胜,是赵国的宗室成员,因其封地在平原,故称平原君。
虞卿: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谋士,以智谋著称,曾为赵国多次出谋划策。
从:在此处指联盟、结盟的意思,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常见的外交策略。
强弱之举事:指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强国和弱国的不同策略和结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多变的外交策略和国与国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平原君和虞卿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频繁地进行联盟和反联盟的外交活动。
平原君作为赵国的宗室成员,代表魏国向赵国提出联盟的请求,但赵王三次拒绝。这一情节揭示了赵国对魏国的不信任,以及赵王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的谨慎态度。
虞卿的介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外交困境的分析。他指出,魏国提出联盟的请求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赵王的拒绝则是放弃了可能的利益,反而可能给赵国带来不利。虞卿的这番话不仅揭示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复杂性,也反映了他作为谋士的深刻洞察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进行联盟和反联盟。这种策略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需要高超的外交智慧和谋略。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对话简洁明了,通过平原君和虞卿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风云。虞卿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充分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风采。
历史价值上,这段对话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复杂外交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