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郑同北见赵王-原文
郑同北见赵王。
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
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
赵王曰:“寡人不好兵。”
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然。’今有人操随侯之珠,持丘之环,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荆庆之断,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 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
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郑同北见赵王-译文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
赵王说:“您是南方来的有学问的人,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吗?”
郑同回答:“我只是南方一个粗鄙的人,哪里值得您询问?不过,既然大王您召见我,我怎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亲自学习过兵法。”
赵王说:“我不喜欢战争。”
郑同于是拍手仰天大笑,说:“战争确实是天下人所厌恶的,我故意说大王您不喜欢。我也曾经用兵法劝说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说:‘大王的行为能像许由那样吗?许由没有天下的负担,所以不接受。现在大王既然继承了先王的基业;想要宗庙的安宁,土地不被削减,国家的祭祀不断绝吗?’昭王说:‘是的。’现在如果有人拿着随侯的珍珠,持着丘的玉环,拥有万金的财富,夜晚在野外露宿,内部没有孟贲那样的威猛,荆庆那样的决断,外部没有弓箭的防御,不过一夜,人必定会遭遇危险。现在有贪婪强大的国家,逼近大王的边境,索要大王的土地,用道理告诉他们不行,用道义劝说他们不听。大王如果没有战争的准备,邻国就会得逞。”
赵王说:“我愿意接受您的教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郑同北见赵王-注解
郑同:郑同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传士,以其智慧和辩才著称,常游说于各国之间,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策略。
赵王:赵王指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北部。
南方之传士:指来自南方的学者或智者,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解。
兵:在古代中国,兵不仅指军队和战争,还涉及到军事策略和国防安全。
魏昭王:魏国的君主,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许由:传说中的古代贤人,以其高尚的品德和不为世俗所累的生活态度著称。
随侯之珠:随侯珠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珍贵宝石,象征着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丘之环:丘环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玉器,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孟贲:孟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勇士,以其勇猛和力量著称。
荆庆:荆庆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另一位勇士或军事领袖,以其决断和勇气闻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郑同北见赵王-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郑同与赵王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智者与君主之间的互动,以及智者如何通过智慧和策略影响国家政策。郑同以其深厚的学识和辩才,向赵王阐述了军事力量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郑同的论述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策略,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军事竞争。他通过比喻和举例,如随侯之珠和丘之环的故事,强调了没有强大军事力量保护的国家,其财富和领土将难以保全。
此外,郑同引用许由的例子,巧妙地指出即使是贤人如许由,也需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条件才能保持其高尚的品德。这一点不仅加深了对话的哲学深度,也增强了其说服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智慧和策略的重视,以及对于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的深刻认识。同时,它也展示了古代智者如何通过对话和辩论,影响和改变国家的政策和方向。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古文采用了对话形式,使得内容更加生动和直接。通过郑同的机智回答和赵王的逐渐接受,展现了智者的影响力和君主的开明。此外,使用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作为论据,不仅增加了文本的深度,也增强了其说服力和艺术魅力。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对话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智者的思想和策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军事状况。通过这样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