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赵惠文王三十年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赵惠文王三十年-原文

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曰:“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

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挽赁不可给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单之所为也。

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

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马服曰:“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

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

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

且夫吴干之剑材,难夫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之薄,而刃不断。

兼有是两者,无钩缳镡蒙须之便,操其刃而刺,则未入而手断。

君无十余、二十万之众,而为此钩缳镡蒙须之便,而徒以三万行于天下,君焉能乎?

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

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已。

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

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

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

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赵惠文王三十年-译文

赵惠文王三十年,相国都平君田单问赵奢说:“我并不是不喜欢将军的兵法,我所不服的,只是将军用兵太多。

用兵太多,使得百姓无法耕作,粮食供应不上。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不是我田单所愿意做的。

我听说,帝王的军队,所用的不过三万人,而天下就臣服了。

现在将军一定要用十万、二十万的军队才肯出兵,这是我所不服的。”

赵奢说:“您不仅不懂兵法,还不明白当前的形势。

吴干之剑,用肉试剑可以斩断牛马,用金属试剑可以切断盘匜;如果把它放在薄柱上击打,就会断成三截,放在石头上击打,就会碎成百片。

现在用三万人去对抗强国的军队,就像用薄柱击打石头一样。

而且吴干之剑的材料,如果没有足够的厚度,剑锋就无法刺入;如果没有足够的薄度,刀刃就无法斩断。

如果两者兼备,但没有钩缳镡蒙须的便利,拿着剑刃去刺,还没刺入手就断了。

您没有十万、二十万的军队,却想要这种钩缳镡蒙须的便利,只用三万人去横行天下,您怎么能做到呢?

而且古代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池再大,也不过三百丈;人口再多,也不过三千家。

用三万军队去对抗这样的国家,有什么难的呢!

现在把古代的万国分成战国七雄,能够拥有数十万的军队,持久作战,几年下来,就像您的齐国一样。

齐国用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五年才罢兵。赵国用二十万军队攻打中山国,五年才回来。

现在齐国和韩国对峙,国家被围攻,难道有人敢说,我用三万人去救援吗?

现在千丈的城池,万家的城邑比比皆是,却要用三万人去围攻千丈的城池,连一个角落都攻不下来,野战也不够用,您打算怎么办?”

都平君叹息说:“我田单还达不到这个境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赵惠文王三十年-注解

赵惠文王: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名赵何,谥号惠文王。

田单: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以智谋著称,曾用火牛阵大破燕军。

赵奢: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以善于用兵著称。

吴干之剑:吴国和干国(古代小国)所产的剑,以锋利著称。

钩缳镡蒙须:古代剑的装饰和配件,钩指剑柄上的钩子,缳指剑鞘上的环,镡指剑鞘上的装饰,蒙须指剑鞘上的流苏。

战国七:指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

齐: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荆:指楚国,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中山:战国时期的小国,位于今河北一带。

韩: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赵惠文王三十年-评注

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单与赵奢就兵法与用兵之道展开了一场深入的讨论。田单对赵奢的用兵之道提出了质疑,认为赵奢过于依赖大规模的兵力,导致百姓无法正常耕作,粮食供应不足,最终会导致国家自破。田单引用古代帝王用兵不过三万的例子,强调用兵贵在精而不在多。

赵奢则从时势的角度回应了田单的质疑。他以吴干之剑为喻,指出剑的锋利不仅取决于剑本身的材质,还取决于使用时的环境和条件。赵奢认为,战国时期的形势与古代大不相同,各国兵力强大,城池坚固,若仅以三万兵力应对,无异于以薄柱击石,难以取胜。他进一步指出,古代国家众多,城池不大,人口不多,用兵三万尚可应对,而战国时期各国兵力强大,城池坚固,若仅以三万兵力应对,难以取得胜利。

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军事思想的演变。田单代表了传统的用兵思想,强调精兵简政,注重兵力的质量而非数量。而赵奢则代表了适应战国时期新形势的军事思想,强调兵力的数量与规模,认为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仅靠精兵难以取胜。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田单与赵奢的争论不仅仅是军事策略的讨论,更是对治国理念的探讨。田单强调民生与兵力的平衡,主张以民为本;而赵奢则强调时势的变化,主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赵奢以吴干之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兵力与形势的关系,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同时,通过对比古代与战国时期的形势,赵奢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观点。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军事思想的多样性,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军事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段对话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与复杂的国际关系,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赵惠文王三十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9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