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说张相国-原文
说张相国曰:“君安能少赵人,而令赵人多君?君安能憎赵人,而令赵人爱君乎?
夫胶漆,至韧也,而不能合远;鸿毛,至轻也,而不能自举。
夫飘于清风,则横行四海。
故事有简而功成者,因也。
今赵万乘之强国也,前漳、滏,右常山,左河间,北有代,带甲百万,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
由是观之,赵之于天下也不轻。
今君易万乘之强赵,而慕思不可得之小梁,臣窃为君不取也。”
君曰:“善。”
自是之后,众人广坐之中,未尝不言赵人之长者也,未尝不言赵俗之善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说张相国-译文
有人对张相国说:“您怎么能轻视赵国人,而让赵国人尊重您呢?您怎么能憎恨赵国人,而让赵国人爱戴您呢?
胶和漆,虽然非常坚韧,但不能把远距离的东西粘合在一起;鸿毛,虽然非常轻,但不能自己飞起来。
但如果被清风所吹,就能飘行四海。
所以,事情有时简单却能成功,是因为顺应了自然。
现在赵国是一个拥有万乘兵车的强国,前面有漳河、滏水,右边有常山,左边有河间,北面有代地,拥有百万士兵,曾经压制过强大的齐国,四十多年来秦国也无法得到它想要的东西。
由此看来,赵国在天下中的地位并不轻。
现在您轻视拥有万乘兵车的强大赵国,而向往那不可得的小梁国,我私下认为您这样做是不明智的。”
张相国说:“你说得对。”
从此以后,在众人聚集的场合中,张相国没有不称赞赵国人的优点的,也没有不称赞赵国风俗的优良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说张相国-注解
张相国:指战国时期赵国的相国张仪,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和外交手段著称。
赵人:指赵国的百姓或赵国的文化、风俗等。
胶漆:古代用于粘合物品的材料,象征坚韧和牢固。
鸿毛:比喻极轻的事物,象征微不足道。
清风:象征自然的力量或外界的助力。
万乘之强国:指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万乘指战车数量,象征国力强盛。
漳、滏:指漳河和滏水,赵国的重要河流。
常山:指常山郡,赵国的重要地理区域。
河间:指河间地区,赵国的重要地理区域。
代:指代郡,赵国的重要地理区域。
带甲百万:指拥有百万士兵,象征强大的军事力量。
强齐:指齐国,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
小梁:指梁国,相对于赵国而言,国力较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说张相国-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与赵国相国的对话。张仪以巧妙的比喻和逻辑推理,劝诫赵国相国不要轻视赵国的力量,而应珍惜赵国的文化和百姓。
首先,张仪通过‘胶漆’和‘鸿毛’的比喻,说明即使是最坚韧或最轻的事物,也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达到远大的目标。胶漆虽坚韧,但无法粘合远距离的物品;鸿毛虽轻,但无法自行飞升。这些比喻暗示,赵国虽强大,但若没有外界的助力或正确的策略,也难以实现更大的目标。
接着,张仪以‘清风’为喻,说明借助外力的重要性。清风虽无形,却能推动鸿毛横行四海。这暗示赵国应善于借助外部的力量或时机,以实现更大的成就。张仪进一步指出,赵国作为‘万乘之强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地理优势,曾经在四十余年中抑制了强大的齐国,使秦国无法得逞。这表明赵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可轻视。
张仪批评赵国相国轻视赵国的力量,而向往不可得的小梁国,认为这是不明智的选择。他劝诫相国应珍惜赵国的文化和百姓,尊重赵国的风俗和传统。这种劝诫不仅体现了张仪的外交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对国家战略的深刻思考。
最后,赵国相国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开始在众人面前赞扬赵国的长处和风俗。这一转变不仅显示了张仪劝说的成功,也反映了赵国相国对国家利益的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策略,强调了国家力量与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张仪通过巧妙的比喻和逻辑推理,成功地说服了赵国相国,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家的高超技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比喻生动,逻辑严密。通过胶漆、鸿毛、清风等自然现象的比喻,张仪将复杂的国家战略问题形象化,使读者易于理解。同时,对话的形式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和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纵横家的外交策略。它不仅记录了张仪与赵国相国的对话,也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国家战略和文化传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