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鼓铎之音闻于北堂-原文
秦攻赵,鼓铎之音闻于北堂。
希卑曰:“夫秦之攻赵,不宜急于如此。’此召兵也。必有大臣欲衡者耳。王欲知其人,旦日赞群臣而访之,先言横者,则其人也。”
建信君果先言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鼓铎之音闻于北堂-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战鼓和铜铎的声音传到了赵国的北堂。
希卑说:‘秦国攻打赵国,不应该这么急迫。’这是召集军队的信号。一定是有大臣想要权衡利弊。大王想要知道这个人是谁,明天召集群臣并询问他们,先提到‘横’的人,就是那个人。
建信君果然先提到了‘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鼓铎之音闻于北堂-注解
秦攻赵:指秦国对赵国的军事进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频繁战争。
鼓铎:古代用于军事指挥的乐器,鼓用于激励士气,铎用于传达命令。
北堂:古代宫殿中的一部分,通常指君主或贵族的居所。
希卑:人名,可能是赵国的一位大臣或谋士。
召兵:指召集军队,准备战争。
大臣:古代朝廷中高级官员的统称。
衡:指权衡、考虑,这里指大臣们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决策。
建信君:人名,可能是赵国的一位重要大臣或贵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鼓铎之音闻于北堂-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和军事关系。秦国对赵国的进攻,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行动,更是政治策略的一部分。希卑的分析揭示了秦国进攻背后的政治动机,即通过军事压力迫使赵国的大臣们做出有利于秦国的决策。
文中提到的‘鼓铎之音闻于北堂’,不仅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氛围,也暗示了君主对战争的关注和担忧。希卑的建议,即通过观察大臣们的言行来判断谁在背后推动战争,展示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谋略的重要性。
建信君‘先言横’的行为,可能是他在权衡利弊后,认为与秦国合作或妥协是当前最有利的选择。这种行为反映了战国时期大臣们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权衡,以及他们在复杂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和作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是对战国时期政治军事斗争的记录,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和谋略文化。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和策略,以及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决策过程。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深意,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动机。希卑的分析和建信君的行为,都是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意义。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政治军事策略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古代政治家的决策过程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