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蔺离石祁拔-原文
秦攻赵,蔺、离石、祁拔。
赵以公子郚为质于秦,而请内焦、黎、牛狐之城,以易蔺、离石、祁于赵。
赵背秦,不予焦、黎、牛狐。
秦王怒,令公子缯请地,赵王乃令郑朱对曰:“夫蔺、离石、祁之地,旷远于赵,而近于大国。有先王之明与先臣之力,故能有之。今寡人不逮,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收恤蔺、离石,祁乎?寡人有不令之臣,实为此事也,非寡人之所敢知。”卒倍秦。
秦王大怒,令卫胡易伐赵,攻阏与。
赵奢将救之。
魏令公子咎以锐师居安邑,以挟秦。
秦败于阏与,反攻魏几,廉颇救几,大败秦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蔺离石祁拔-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占领了蔺、离石、祁等地。
赵国将公子郚作为人质送到秦国,并请求秦国将焦、黎、牛狐等城交给赵国,以换取蔺、离石、祁等地。
赵国背弃了与秦国的约定,没有将焦、黎、牛狐等城交给秦国。
秦王大怒,派公子缯去赵国索要土地。赵王让郑朱回答说:“蔺、离石、祁等地,离赵国很远,而离大国很近。因为有先王的英明和先臣的努力,我们才能拥有这些地方。如今我能力不足,连国家的安危都无法顾及,又怎么能收回并管理蔺、离石、祁等地呢?我手下有不听命令的臣子,这件事是他们做的,我实在不敢过问。”最终赵国背弃了秦国。
秦王非常愤怒,命令卫胡易攻打赵国,进攻阏与。
赵奢率军前去救援。
魏国派公子咎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安邑,以牵制秦国。
秦国在阏与战败,转而进攻魏国的几地,廉颇率军救援几地,大败秦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蔺离石祁拔-注解
蔺、离石、祁:这三个地方是赵国的重要城市,位于赵国与秦国的交界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公子郚:赵国的公子,被作为人质送往秦国,以换取和平。
焦、黎、牛狐:这些是赵国承诺割让给秦国的城市,但赵国后来背信弃义,未履行承诺。
公子缯:秦国的公子,被派往赵国要求割地。
郑朱:赵国的官员,代表赵王回应秦国的要求。
赵奢:赵国的将领,负责救援被秦国攻击的阏与。
公子咎:魏国的公子,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安邑,以牵制秦国。
廉颇:赵国的著名将领,成功救援魏几并大败秦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蔺离石祁拔-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复杂的外交和军事冲突。故事开始于秦国攻占了赵国的蔺、离石、祁三地,赵国为了换回这些失地,将公子郚作为人质送往秦国,并承诺割让焦、黎、牛狐三城。然而,赵国后来背信弃义,未履行承诺,导致秦王大怒,派遣公子缯前往赵国要求割地。
赵王通过郑朱的回应,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无力,认为蔺、离石、祁三地距离赵国较远,而靠近秦国,赵国无法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赵王还指出,这是由于国内有不忠之臣所致,而非自己的意愿。这种外交辞令既显示了赵王的无奈,也暗示了赵国国内的政治动荡。
秦王的愤怒导致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秦国派遣卫胡易攻打赵国的阏与。赵国则派出赵奢救援,魏国也派出公子咎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安邑,以牵制秦国的行动。最终,秦国在阏与战败,转而攻打魏几,但被赵国的廉颇成功救援并大败秦军。
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军事策略,还揭示了各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赵国的背信弃义和秦国的愤怒反应,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脆弱性和各国之间的不信任。同时,赵奢和廉颇的英勇表现,也体现了赵国在军事上的实力和将领的才能。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和权力斗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性。同时,通过赵奢和廉颇的英勇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勇敢和智慧的崇尚。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成功地描绘了复杂的外交和军事冲突,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作者通过对话和行动,生动地刻画了各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和军事关系,以及各国内部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同时,这段古文也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