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原文

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

信陵君发兵至邯郸城下,秦兵罢。

虞卿为平原君请益地,谓赵王曰:“夫不斗一卒,不顿一戟,而解二国患者,平原君之力也。用人之力,而忘人之功,不可。”

赵王曰:“善。”将益之地。

公孙龙闻之,见平原君曰:“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威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

平原君曰:“谨受命。”乃不受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平原君派人向魏国请求救援。

信陵君率领军队到达邯郸城下,秦国的军队撤退了。

虞卿为平原君请求增加封地,对赵王说:“没有动用一兵一卒,没有耗费一件武器,就解除了两国的祸患,这是平原君的功劳。利用别人的力量,却忘记别人的功劳,这是不应该的。”

赵王说:“好。”准备增加平原君的封地。

公孙龙听说这件事后,去见平原君说:“您没有打败敌军、斩杀敌将的功劳,却被封以东武城。赵国的豪杰之士,大多在您的地位之上,而您成为相国是因为亲戚关系。您被封以东武城不拒绝无功,佩戴赵国的相印不推辞无能,一旦解除了国家的祸患,就想要增加封地,这是亲戚受到封赏,而国人却在计算功劳。为您考虑,不如不接受封赏。”

平原君说:“谨遵您的教诲。”于是不接受封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注解

平原君:战国时期赵国的重要政治人物,赵武灵王之子,以贤能著称,曾任赵国相国。

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魏无忌,以智勇双全闻名,曾多次救魏国于危难。

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

虞卿:战国时期赵国的谋士,以智谋著称,曾为赵国出谋划策。

公孙龙: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士,以辩论和逻辑思维闻名,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东武城: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城邑,地理位置不详,可能是赵国的重要军事据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秦国攻打赵国时,平原君向魏国求援,信陵君出兵解围的故事。文本通过平原君与虞卿、公孙龙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人物性格。

首先,文本通过平原君向魏国求援的情节,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盟关系。平原君作为赵国的相国,能够迅速调动外交资源,显示出其政治智慧和影响力。信陵君出兵解围,则体现了魏国与赵国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信陵君个人的英勇和智谋。

其次,虞卿为平原君请益地的情节,揭示了战国时期封赏制度的特点。虞卿认为平原君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但其外交手段和影响力解除了赵国的危机,应当得到封赏。这一观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绩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上的直接贡献。

然而,公孙龙的观点则更为复杂和深刻。他认为平原君没有实际的军事功绩,却因亲故而获得封赏,这可能会引起赵国豪杰之士的不满。公孙龙的建议体现了对政治平衡和社会公正的考虑,强调了封赏应当基于实际功绩而非亲疏关系。

最后,平原君接受公孙龙的建议,拒绝封赏,这一行为展示了其谦逊和明智。平原君不仅考虑到了个人的利益,更顾及到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社会稳定。这一情节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家在处理复杂政治关系时的谨慎和智慧。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封赏制度以及政治家的智慧和品格。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