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于长平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于长平-原文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

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

楼缓辞让曰:“此非人臣之所能知也。”

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

楼缓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官于鲁,病死。妇人为之自杀于房中者二人。其母闻之,不肯哭也。相室曰:‘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今死,而妇人为死者十六人。若是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故从母言之,之为贤母也;从妇言之,必不免为妒妇也。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

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

虞卿曰:“此饰说也。”

秦既解邯郸之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讲。

王曰:“何谓也?”

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

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

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不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王曰:“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

楼缓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昔者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释韩、魏而独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启关通敝,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不取于秦,王之所以事秦者,必在韩、魏之后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楼缓之言告。

虞卿曰:“楼缓言不媾,来年秦复攻王,得无更割其内而媾。今媾,楼缓又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虽割何益?来年复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也,此自尽之术也。不如无媾。秦虽善攻,不能取六城;赵虽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秦倦而归,兵必罢。我以五城收天下以攻罢秦,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今楼缓曰:‘秦善韩、魏而攻赵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韩、魏也。’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地尽矣。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贵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语曰:‘强者善攻,而弱者不能自守。’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愈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固不止矣。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故曰:此饰说也。王必勿与。”

王曰:“诺。”

楼缓闻之,入见于王,王又以虞卿言告之。

楼缓曰:“不然。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我将因强而乘弱。’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秦赵之敝而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王以此断之,勿复计也。”

虞卿闻之,又入见王曰:“危矣,楼子之为秦也!夫赵兵困于秦,又割地求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且臣曰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五城,并力而西击秦也,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是王失于齐而取偿于秦,一举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

赵王曰:“善!”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于长平-译文

秦国在长平攻打赵国,大败赵军,然后撤军回国。秦国派人向赵国索要六座城池作为讲和的条件。

赵国还没有决定,楼缓刚从秦国回来,赵王与楼缓商议说:“给秦国城池怎么样?不给又怎么样?”

楼缓推辞说:“这不是臣子所能知道的事情。”

赵王说:“尽管如此,还是请你谈谈你的个人看法。”

楼缓说:“大王听说过公甫文伯的母亲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了。有两个女人为他自杀。他的母亲听说后,不肯哭。管家说:‘哪有儿子死了不哭的母亲呢?’他的母亲说:‘孔子是贤人,被鲁国驱逐,这个人没有跟随。现在他死了,却有十六个女人为他自杀。像这样的人,对长者薄情,对女人却厚待。’所以从母亲的角度来说,她是贤母;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她难免被认为是妒妇。所以同样的话,说话的人不同,人心就会变化。现在我刚从秦国回来,如果说不给城池,那是不明智的;如果说给城池,又怕大王认为我是为秦国说话。所以我不敢回答。如果让我为大王考虑,不如给秦国城池。”

赵王说:“好。”

虞卿听说后,去见赵王,赵王把楼缓的话告诉了他。

虞卿说:“这是花言巧语。”

秦国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赵王入朝,派赵郝去秦国谈判,割让六座县城讲和。

赵王问:“这是什么意思?”

虞卿说:“秦国攻打赵国,是因为疲惫才撤军的吗?还是因为秦国还有力量继续进攻,只是爱护大王才不攻打?”

赵王说:“秦国攻打我们,已经用尽了全力,肯定是因为疲惫才撤军的。”

虞卿说:“秦国用尽全力攻打他们无法夺取的地方,疲惫而归。大王又用他们无法攻取的力量去资助他们,这是在帮助秦国攻打自己。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大王,大王就没有办法自救了。”

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了楼缓。

楼缓说:“虞卿能完全了解秦国的力量吗?如果他知道秦国的力量不够,那么这弹丸之地,还是不要给的好。如果让秦国明年再来攻打大王,难道不会割让更多的土地来求和吗?”

赵王说:“如果真的听你的话割让土地,你能保证明年秦国不再攻打我们吗?”

楼缓回答说:“这不是臣子敢保证的。从前三晋与秦国交好,现在秦国放弃韩国、魏国而单独攻打大王,大王对待秦国的方式一定不如韩国、魏国。现在我为您解除被秦国攻击的负担,打开关隘,与韩国、魏国交好。到明年,如果大王不向秦国割让土地,大王对待秦国的方式,一定会在韩国、魏国之后。这不是臣子敢保证的。”

赵王把楼缓的话告诉了虞卿。

虞卿说:“楼缓说不讲和,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大王,难道不会割让更多的土地来求和吗?现在讲和,楼缓又不能保证秦国不再攻打我们,即使割让土地又有什么用?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又割让他们无法攻取的土地来求和,这是自取灭亡的办法。不如不讲和。秦国虽然善于进攻,但不能夺取六座城池;赵国虽然不能防守,但也不至于失去六座城池。秦国疲惫而归,军队一定会疲惫。我们用五座城池收买天下诸侯来攻打疲惫的秦国,这样我们虽然失去了天下,但从秦国得到了补偿,我们的国家还是有利的,这比坐等割让土地,自弱以强秦要好得多。现在楼缓说:‘秦国善待韩国、魏国而攻打赵国,一定是因为大王对待秦国不如韩国、魏国。’这是让大王每年用六座城池来讨好秦国,这样坐等土地割尽。明年秦国再来要求割让土地,大王将给不给呢?不给,就是放弃以前的承诺而挑起秦国的祸端;给,就没有土地可给了。俗话说:‘强者善于进攻,弱者不能自守。’现在坐等秦国,秦国军队不疲惫却得到更多的土地,这是强秦而弱赵。用越来越强的秦国,割让越来越弱的赵国,这个计策肯定不会停止。而且秦国是虎狼之国,没有礼义之心。他们的要求没有止境,而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用有限的土地去满足无止境的要求,最终赵国一定会灭亡。所以说:这是花言巧语。大王一定不要给。”

赵王说:“好。”

楼缓听说后,去见赵王,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了他。

楼缓说:“不是这样的。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国和赵国发生冲突,天下人都高兴,为什么呢?他们说:‘我们将利用强国的力量来乘机削弱弱国。’现在赵国的军队被秦国困住,天下祝贺战争的人,一定会全部站在秦国一边。所以不如赶快割让土地求和,以迷惑天下,安抚秦国的心。否则,天下将利用秦国的愤怒,秦国和赵国的疲惫来瓜分赵国,赵国将灭亡,秦国还有什么可图谋的?大王以此决断,不要再犹豫了。”

虞卿听说后,又去见赵王说:“危险啊,楼缓这是在为秦国说话!赵国的军队被秦国困住,又割让土地求和,这是更加迷惑天下,怎么能安抚秦国的心呢?这不是向天下展示赵国的软弱吗?而且我说不要给,并不是坚决不给。秦国向大王索要六座城池,大王可以用五座城池贿赂齐国。齐国是秦国的深仇大恨,得到大王的五座城池,一定会联合力量向西攻打秦国,齐国听从大王,不需要多费口舌。这样大王虽然失去了齐国,但从秦国得到了补偿,一举结好三国,与秦国交换了道路。”

赵王说:“好!”于是派虞卿东去见齐王,与他商议对付秦国。

虞卿还没有回来,秦国的使者已经到了赵国。楼缓听说后,逃走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于长平-注解

长平:战国时期赵国地名,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是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

楼缓:战国时期赵国大臣,曾出使秦国,后在赵国担任重要职务。

公甫文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其母以贤德著称。

虞卿:战国时期赵国著名谋士,以智谋著称,曾多次为赵国出谋划策。

邯郸:战国时期赵国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

赵郝:战国时期赵国大臣,曾出使秦国。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三国皆出自晋国,故称三晋。

齐:战国时期齐国,位于今山东省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于长平-评注

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主要讲述了秦国攻打赵国后,赵国在割地求和问题上的内部争论。文章通过楼缓与虞卿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谋略斗争。

首先,文章通过楼缓与赵王的对话,引出了公甫文伯母的故事,以此类比赵国在割地问题上的困境。楼缓以公甫文伯母的贤德与妒妇的对比,暗示赵国在割地问题上的两难选择。这一典故的引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接着,虞卿的出场为文章增添了新的视角。虞卿以秦国的实力和意图为切入点,分析了割地求和的利弊。他指出,秦国虽然暂时退兵,但其野心未减,割地只会助长秦国的气焰,削弱赵国的实力。虞卿的论辩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展现了其作为谋士的智慧与远见。

楼缓与虞卿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策略上的不同选择。楼缓主张割地求和,以暂时缓解秦国的压力;而虞卿则主张联合齐国,共同对抗秦国。这两种策略的背后,是对国家利益的不同考量。楼缓的策略较为保守,注重眼前的利益;而虞卿的策略则更具战略眼光,注重长远的利益。

文章最后,赵王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决定联合齐国对抗秦国。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赵王的明智,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上的灵活多变。虞卿的谋略最终得到了实施,而楼缓则因计划失败而逃离赵国。这一结局,既是对虞卿智慧的肯定,也是对楼缓策略的否定。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楼缓与虞卿的论辩,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策略上的复杂斗争。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也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智慧与谋略。通过对割地求和问题的深入分析,文章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上的困境与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秦攻赵于长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