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或谓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或谓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原文

或谓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色也。葺之所以事王者,知也。色老而衰,知老而多。以日多之知而逐衰之色,君必困矣。”

建信君曰:“奈何?”

曰:“并骥而走者,五里而罢;乘骥而御之,不倦而取道多。君令葺乘独断之车,御独断之势,以居邯郸;令之内治国事,外刺诸侯,则葺之事有不言者矣。君因言王而重责之,葺之轴今折矣。”

建信君再拜受命,入言于王,厚任葺以事能,重责之。未期年而葺亡走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或谓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译文

有人对建信君说:“您之所以能够侍奉君王,是因为您的美貌。葺之所以能够侍奉君王,是因为他的智慧。美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智慧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用日益增长的智慧去追逐日渐衰退的美貌,您一定会陷入困境。”

建信君问:“那该怎么办呢?”

那人回答说:“如果让两匹马一起奔跑,跑五里路就会疲惫;但如果骑着一匹马驾驭它,不仅不会感到疲倦,还能走得更远。您可以让葺独自驾驭一辆车,掌握独断的权力,让他住在邯郸;让他对内治理国家事务,对外刺探诸侯的情况,那么葺的事情就会不言自明。您再向君王进言,要求对葺进行严厉的责罚,葺的轴心就会折断。”

建信君再次拜谢并接受了这个建议,进宫向君王进言,赋予葺重要的职责,并对他进行严厉的责罚。不到一年,葺就逃亡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或谓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注解

建信: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大臣,以其智慧和忠诚著称。

葺:这里指的是另一位赵国的大臣,以其才智和独断专行闻名。

邯郸:赵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城市之一。

独断之车:比喻独断专行的权力或地位,如同驾驶一辆无人能干涉的车辆。

轴折:比喻权力或地位的崩溃,如同车辆的轴断裂,无法继续前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或谓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赵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文中,建信君被警告说,他依赖的美色终将衰老,而葺依赖的智慧却会随着时间增长。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实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智慧和美色的不同评价。

文中提到的“并骥而走者,五里而罢;乘骥而御之,不倦而取道多”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葺如果被赋予独断的权力,将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权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深刻地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机制。

建信君最终采纳了建议,通过向赵王推荐葺并赋予其重责,导致葺的权力迅速膨胀,最终因不堪重负而逃亡。这一结局不仅展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中个人命运的无常和脆弱。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深刻地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智慧和美色在权力斗争中的不同作用。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能力和道德品质的高度重视。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本通过对话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物性格和权力斗争的激烈场面。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使得整个故事既具有戏剧性,又充满了哲理。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手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这段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或谓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