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平原君请冯忌-原文
平原君请冯忌曰:“吾欲北伐上党,出兵攻燕,何如?”
冯忌对曰:“不可。夫以秦将武安君公孙起乘七胜之威,而与马服之子战于长平之下,大败赵师,因以其余兵围邯郸之城。赵以亡败之余众,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今赵非有七克之威也,而燕非有长平之祸也。今七败之祸未复,而欲以罢赵攻强燕,是使弱赵为强秦之所以攻,而使强燕为弱赵之所以守。而强秦以休兵承赵之敝,此乃强吴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故臣未见燕之可攻也。”
平原君曰:“善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平原君请冯忌-译文
平原君问冯忌说:“我打算向北攻打上党,出兵进攻燕国,你觉得怎么样?”
冯忌回答说:“不行。秦国大将武安君公孙起凭借七次胜利的威势,与马服君的儿子在长平交战,大败赵军,然后用剩余的兵力包围了邯郸城。赵国用战败后剩下的残兵,收拾破败的军队坚守,而秦国在邯郸城下疲惫不堪,赵国坚守而无法被攻破,这是因为进攻困难而防守容易。现在赵国并没有七次胜利的威势,而燕国也没有长平那样的灾难。现在赵国七次战败的灾难还没有恢复,却想用疲惫的赵国去攻打强大的燕国,这是让弱小的赵国成为强大的秦国进攻的对象,而让强大的燕国成为弱小的赵国防守的对象。而强大的秦国以休整的兵力乘赵国的疲惫,这正是强大的吴国灭亡的原因,也是弱小的越国称霸的原因。所以我看不出燕国是可以攻打的。”
平原君说:“说得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平原君请冯忌-注解
平原君: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重要贵族和政治家,赵武灵王之子,以智谋和外交才能著称。
冯忌:战国时期赵国的谋士,以智慧和谋略闻名,曾为赵国出谋划策。
上党: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东南部,战国时期为赵国的重要战略要地。
燕: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与赵国接壤。
秦将武安君公孙起:即白起,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被封为武安君。
马服之子:指赵国的将领赵括,因其父赵奢被封为马服君,故称马服之子。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役,秦国大胜,赵国损失惨重。
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强吴:指春秋时期的吴国,曾一度强盛,但最终被越国所灭。
弱越:指春秋时期的越国,初期较弱,但在勾践的领导下逐渐强大,最终灭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平原君请冯忌-评注
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时期,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和军事关系。平原君作为赵国的贵族,提出了北伐上党、出兵攻燕的战略计划,而冯忌则从战略角度分析了这一计划的不可行性。
冯忌的回应体现了深厚的战略智慧。他首先回顾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指出赵国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打击后,国力尚未恢复,此时贸然进攻强大的燕国,无异于以卵击石。他进一步指出,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虽然守住了邯郸,但这并不意味着赵国具备进攻的能力,反而说明防守比进攻更为容易。
冯忌还通过对比秦国的强大和赵国的虚弱,指出赵国在此时进攻燕国,只会让秦国有机可乘,利用赵国的疲敝进一步削弱赵国。他引用历史上的强吴和弱越的例子,说明强国在过度扩张后往往会走向衰亡,而弱国在谨慎防守中反而可能崛起。
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冯忌的智慧和远见,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各国在争霸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实力,还要权衡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避免因一时的冲动而陷入更大的危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和战略思想。冯忌的分析不仅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还融入了历史的教训,展现了古人对于战争和国事的深刻理解。这种智慧和思想在后世的军事理论和政治策略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应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通过对比和举例,使论点更加有力。冯忌的言辞既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也展现了他作为谋士的冷静和理性。这种对话形式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这段对话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以及古人在复杂局势下的智慧和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