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希写见建信君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希写见建信君-原文

希写见建信君。

建信君曰:“文信侯之于仆也,甚无礼。秦使人来仕,仆官之丞相,爵五大夫。文信侯之于仆也,甚矣其无礼也。”

希写曰:“臣以为今世用事者,不如商贾。”

建信君悖然曰:“足下卑用事者而高商贾乎?”

曰:“不然。夫良商不与人争买卖之贾,而谨司时。时贱而买,虽贵而贱矣;时贵而卖,虽贱已贵矣。昔者文王之拘于牖里,而武王羁于玉门,卒断纣之头而县于太白者,是武王之功也。今君不能与文信侯相伉以权,而责文信侯少礼,臣窃为君不取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希写见建信君-译文

希写去拜见建信君。

建信君说:“文信侯对我非常无礼。秦国派人来做官,我任命他为丞相,封他为五大夫。文信侯对我,真是太无礼了。”

希写说:“我认为现在掌权的人,还不如商人。”

建信君生气地说:“您轻视掌权的人而推崇商人吗?”

希写说:“不是这样。好的商人不会与人争买卖的价格,而是谨慎地把握时机。价格低时买入,即使价格高时也显得便宜;价格高时卖出,即使价格低时也显得贵。从前文王被拘禁在牖里,武王被羁押在玉门,最终武王砍下纣王的头并悬挂在太白山上,这是武王的功绩。现在您不能与文信侯在权力上抗衡,却责备文信侯无礼,我私下认为您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希写见建信君-注解

希写:战国时期的人物,具体事迹不详,此处为对话者之一。

建信君:战国时期的贵族或官员,具体身份不详,此处为对话者之一。

文信侯:指秦国的文信侯吕不韦,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商人,曾任秦国丞相。

五大夫:古代官爵名,属于大夫级别中的第五等。

商贾:古代对商人的称呼,泛指从事商业活动的人。

文王:指周文王,周朝的奠基者之一,被后世尊为圣王。

武王:指周武王,周文王之子,灭商建周的开国君主。

牖里: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传说中文王被商纣王囚禁的地方。

玉门: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传说中武王被商纣王囚禁的地方。

纣:商朝末代君主,以暴虐著称,被周武王所灭。

太白:指太白山,传说中武王将纣的头颅悬挂于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希写见建信君-评注

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礼仪和商业的不同看法。建信君对文信侯的无礼行为感到不满,认为自己在秦国担任高官,却受到轻视。希写则通过商贾的比喻,指出建信君未能把握时机,未能像良商那样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

希写引用文王和武王的历史典故,说明武王之所以能够成功灭商,是因为他能够抓住时机,果断行动。相比之下,建信君却未能与文信侯在权力上抗衡,反而责怪对方无礼,这在希写看来是不明智的。

这段对话体现了战国时期人们对权谋和时机的重视。希写通过商贾的比喻,强调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把握时机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暗示建信君应当更加注重实际的政治策略,而非仅仅关注礼仪上的得失。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权力、礼仪和商业的不同态度。建信君代表了传统的贵族阶层,注重礼仪和地位;而希写则代表了新兴的实用主义者,强调实际利益和时机把握。这种思想上的冲突,正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缩影。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采用了比喻和典故的手法,使得论述更加生动形象。希写通过商贾的比喻,将复杂的政治策略简化为商业行为,使得建信君更容易理解他的观点。同时,引用文王和武王的历史典故,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和政治斗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权力和礼仪的不同看法,也揭示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这段对话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动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希写见建信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