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富丁欲以赵合齐魏-原文
富丁欲以赵合齐魏,楼缓欲以赵合秦、楚。
富丁恐主父之听楼缓而合秦、楚也。
司马浅为富丁谓主父曰:“不如以顺齐。
今我不顺齐伐秦,秦、楚必合而攻韩、魏。
韩、魏告急于齐,齐不欲伐秦,必以赵为辞,则伐秦者赵也,韩、魏必怨赵。
齐之兵不西,韩必听秦违齐。
违齐而亲,兵必归于赵矣。
今我顺而齐不西,韩、魏必绝齐,绝齐则皆事我。
且我顺齐,齐无而西。
日者楼缓坐魏三月,不能散齐、魏之交。
今我顺而齐、魏果西,是罢齐敝秦也,赵必为天下重国。”
主父曰:“我与三国攻秦,是俱敝也。”
曰:“不然。
我约三国而告之秦,以未构中山也。
三国欲伐秦之果也,必听我,欲和我。
中山听之,是我以王因饶中山而取地也。
中山不听,三国必绝之,是中山孤也。
三国不能和我,虽少出兵可也。
我分兵而孤乐中山,中山必亡。
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是我一举而两取地于秦、中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富丁欲以赵合齐魏-译文
富丁想让赵国联合齐国和魏国,楼缓则想让赵国联合秦国和楚国。
富丁担心主父会听从楼缓的建议而与秦国、楚国联合。
司马浅替富丁对主父说:“不如顺从齐国。
如果我们不顺从齐国去攻打秦国,秦国和楚国必定联合起来攻打韩国和魏国。
韩国和魏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不愿意攻打秦国,必定以赵国为借口,那么攻打秦国的就是赵国,韩国和魏国必定怨恨赵国。
齐国的军队不向西进军,韩国必定听从秦国而违背齐国。
违背齐国而亲近秦国,军队必定会转向赵国。
如果我们顺从齐国而齐国不向西进军,韩国和魏国必定与齐国断绝关系,断绝关系后都会依附我们。
而且我们顺从齐国,齐国就不会向西进军。
之前楼缓在魏国待了三个月,未能破坏齐国和魏国的关系。
如果我们顺从齐国,齐国和魏国果然向西进军,这将使齐国疲惫而削弱秦国,赵国必定会成为天下重要的国家。”
主父说:“我们与三国一起攻打秦国,这样大家都会疲惫。”
司马浅说:“不是这样的。
我们与三国约定并告诉秦国,因为我们还没有与中山国达成协议。
三国如果真的想攻打秦国,必定会听从我们,希望与我们和解。
如果中山国听从我们,我们就能以王的名义宽恕中山国并取得土地。
如果中山国不听从,三国必定会与中山国断绝关系,这样中山国就会孤立。
如果三国不能与我们和解,我们只需派出少量军队即可。
我们分兵孤立中山国,中山国必定灭亡。
我们一旦灭亡中山国,再用剩余的军队与三国一起攻打秦国,这样我们就能一举从秦国和中山国取得土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富丁欲以赵合齐魏-注解
富丁:战国时期赵国的谋士,主张赵国与齐国、魏国联合。
楼缓:战国时期赵国的谋士,主张赵国与秦国、楚国联合。
主父:指赵国的君主赵武灵王,主父是其尊称。
司马浅:战国时期赵国的谋士,支持富丁的主张。
齐:战国时期的齐国,位于今山东一带,是当时的强国之一。
秦:战国时期的秦国,位于今陕西一带,是当时的强国之一。
楚:战国时期的楚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是当时的强国之一。
韩:战国时期的韩国,位于今河南一带,是当时的诸侯国之一。
魏:战国时期的魏国,位于今山西、河南一带,是当时的诸侯国之一。
中山:战国时期的小国,位于今河北一带,常被周边大国争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三-富丁欲以赵合齐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谋士富丁与楼缓在外交策略上的分歧,以及司马浅如何为富丁向赵武灵王进言,主张赵国应顺应齐国的意愿,避免与秦国、楚国联合。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富丁主张与齐国、魏国联合,而楼缓则主张与秦国、楚国联合。这种分歧不仅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反映了当时谋士们在外交策略上的智慧与谋略。司马浅的进言则进一步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寻找最佳的外交策略,以维护本国的利益。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智慧与谋略。司马浅的进言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分析了当前的外交形势,又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这种通过对话展现谋略的方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也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冲突的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错综复杂。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各国在外交策略上的智慧与谋略,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的利益。
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重要作用。谋士们不仅是君主的智囊,也是国家外交策略的制定者。他们的智慧与谋略,往往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因此,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以及谋士们在外交策略上的智慧与谋略。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