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赵收天下且以伐齐-原文
赵收天下,且以伐齐。
苏秦(应作厉)为齐上括说赵王曰:“臣闻古之贤君,德行非施于海内也,教顺慈爱,非布于万民也,祭祀时享,非当于鬼神也,甘露降,风雨时至,农夫登,年谷丰盈,众人喜之,而贤主恶之。
今足下功力,非数痛加于秦国,而怨毒积恶,非曾深凌于韩也。
臣窃外闻大臣及下吏之议。皆言主前专据,以秦为爱赵而憎韩。
臣窃以事观之,秦岂得爱赵而憎韩哉?欲亡韩吞两周之地,故以韩为饵,先出声于天下,欲邻国闻而观之也。
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赵、魏。
恐天下之警觉,故微韩以贰之。
恐天下疑己,故出质以为信。
声德于与国,而实伐空韩。
臣窃观其图之也。议秦以谋计,必出于是。
且夫说士之计,皆曰韩亡三川,魏灭晋国,恃韩未穷,而祸及于赵。
且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又有势同而患异者。
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
今燕尽韩之河南,距沙丘,而至钜鹿之界三百里;距于捍关,至于榆中千五百里。
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壤挈者七百里。
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郸二十里。
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今鲁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于燕之唐、曲吾,此代马胡驹不东,而昆山之玉不出也。
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
今从于强秦国之伐齐,臣恐其祸出于是矣。
昔者五国之王尝合横而谋伐赵,叁分赵国壤地,著之盘盂,属之仇柞。
五国之兵有日矣,韩乃西师以禁秦国,使秦发令素服而听,反温、枳、高平于魏,反三公、什清于赵,此王之明知也。
夫韩事赵宜正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今王收天下,必以王为得。
韩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
然则韩义王以天下就之,下至韩慕王以天下收之,是一世之命,制于王已。
臣愿大王深与左右群臣卒计而重谋,先事成虑而熟图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赵收天下且以伐齐-译文
赵国收服了天下,并且准备攻打齐国。
苏秦(应为厉)作为齐国的使者,向赵王进言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他们的德行并不是施于整个海内,他们的教化、顺从、慈爱,也不是普及到万民,他们的祭祀和供奉,也不是为了取悦鬼神。甘露降下,风雨按时而至,农夫丰收,年谷丰盈,众人欢喜,而贤明的君主却对此感到厌恶。
如今您的功力和努力,并没有多次加诸于秦国,而怨恨和积恶,也没有深及于韩国。
我私下听到大臣和下级官吏的议论。他们都说您之前专权,认为秦国爱赵国而憎恨韩国。
我私下观察事情,秦国怎么可能爱赵国而憎恨韩国呢?他们想要灭亡韩国并吞并两周的土地,所以用韩国作为诱饵,先在天下放出风声,希望邻国听到并观察。
他们担心事情不成,所以出兵假装向赵国和魏国示好。
他们担心天下警觉,所以暗中削弱韩国以分散注意力。
他们担心天下怀疑自己,所以派出人质以示诚信。
表面上对盟国施以恩德,实际上却在攻打空虚的韩国。
我私下观察他们的图谋。讨论秦国的计谋,必定出于此。
而且那些说客的计策,都说韩国灭亡三川,魏国灭亡晋国,依赖韩国尚未穷尽,而祸患将波及赵国。
而且事物本来就有形势不同而祸患相同的情况,也有形势相同而祸患不同的情况。
从前楚国长期攻打中山国,结果中山国灭亡。
如今燕国占据了韩国的河南地区,距离沙丘,到钜鹿的边界有三百里;距离捍关,到榆中有一千五百里。
秦国占据了韩国和魏国的上党地区,那么土地与国都相连,疆域相接有七百里。
秦国用三军强弩驻扎在羊唐之上,距离邯郸只有二十里。
而且秦国用三军攻打您的上党地区,威胁您的北部,那么句注以西的地区,就不再是您的了。
如今鲁句注禁止常山而防守,三百里通于燕国的唐、曲吾,这样代马胡驹不再东来,昆山之玉也不再出产。
这三样宝物,也不再是您的了。
如今跟随强大的秦国攻打齐国,我担心祸患将由此产生。
从前五国的君主曾经联合起来谋划攻打赵国,三分赵国的土地,刻在盘盂上,归属于仇柞。
五国的军队已经准备好了,韩国却出兵西进以阻止秦国,使秦国发布命令,素服而听从,将温、枳、高平归还魏国,将三公、什清归还赵国,这是您明知的。
韩国侍奉赵国应该以正直为上交;如今却因为抵罪而遭到攻打,我担心以后侍奉您的人不敢自保。
如今您收服天下,必定认为您得到了。
韩国为了国家社稷而侍奉您,天下必定重视您。
那么韩国以义侍奉您,天下归附于您,下至韩国仰慕您,天下收服于您,这是一世的命运,掌握在您手中。
我希望大王与左右群臣深入商议,慎重谋划,先考虑周全,再仔细图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赵收天下且以伐齐-注解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君主著称,主张合纵抗秦。
赵王:指赵国的君主,具体指赵惠文王。
秦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
韩: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与赵、魏等国接壤。
三川:指黄河、洛河、伊河三河流域,是韩国的核心地区。
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战国时期为韩、赵、魏三国争夺的战略要地。
邯郸:赵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
五国之王: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魏五国的君主。
合横:指战国时期各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赵收天下且以伐齐-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是苏秦(应为厉)为齐国游说赵王的一段话。苏秦以纵横家的身份,通过分析秦国的战略意图,试图说服赵王不要轻易与秦国联合伐齐,而是应当警惕秦国的扩张野心。
首先,苏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指出古代贤君虽然德行广布,但并不追求过度的功绩,而是注重内在的德行与民生的和谐。他以此对比赵王当前的处境,暗示赵王不应被秦国的表面友好所迷惑,而应看清秦国的真实意图。
接着,苏秦详细分析了秦国的战略布局。他指出,秦国表面上与赵国友好,实际上是为了吞并韩国和两周之地。秦国通过出兵佯攻赵、魏,制造假象,试图让其他国家放松警惕。苏秦进一步指出,秦国一旦吞并韩国,赵国的上党地区将直接暴露在秦国的威胁之下,赵国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苏秦还通过历史案例,提醒赵王五国曾联合伐赵的教训,指出韩国在关键时刻曾帮助赵国抵御秦国的进攻。他建议赵王应当与韩国保持友好关系,而不是因小失大,被秦国的表面友好所迷惑。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与谋略。苏秦通过逻辑严密的论证,揭示了秦国扩张的野心,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为齐国争取利益。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各国君主在面对强秦时的无奈与挣扎。
从艺术特色来看,苏秦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历史案例和现实形势进行对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直击要害,展现了纵横家的雄辩风采。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与军事对抗。它为后世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提供了宝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