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原文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语岂不曰,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哉?”
皆对曰:“有之。”
孟尝君曰:“文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
今赵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愿大夫之往也,毋伐树木,毋发屋室,訾然使赵王悟而知文也。
谨使可全而归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译文
赵王将武城封给了孟尝君。
孟尝君挑选了一些门客作为武城的官吏,并派遣他们去武城时对他们说:“俗话不是说,借来的车要快马加鞭地驾驶,借来的衣服要披在身上吗?”
门客们都回答说:“确实有这样的说法。”
孟尝君说:“我孟尝君非常不赞同这种做法。那些借来的衣服和车,不是亲友的,就是兄弟的。驾驶亲友的车,披上兄弟的衣服,我认为这是不可以的。
现在赵王不知道我孟尝君的无能,却将武城封给了我,希望大夫们去武城时,不要砍伐树木,不要破坏房屋,要谨慎行事,使赵王醒悟并了解我孟尝君。
希望你们能够完整地回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注解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名田文,以贤能著称,曾任齐国相国,以礼贤下士闻名。
武城: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舍人:古代贵族或官员的随从、门客,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鄙语:民间俗语或谚语,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
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俗语,意指借来的东西可以随意使用,不必过于拘谨。
不肖:谦辞,表示自己才能不足或德行不够。
訾然:恭敬、谨慎的样子。
谨使可全而归之:谨慎行事,确保能够完好无损地归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记载了孟尝君在受封武城后,对其舍人的一番教诲。孟尝君以借车、借衣的俗语为引,表达了自己对赵王封赏的谦逊态度和对武城治理的谨慎态度。
首先,孟尝君引用了民间俗语“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表面上是在讨论借物的态度,实际上是在借喻自己受封武城后的心态。他认为,借来的东西虽然可以随意使用,但对待封地却不能如此轻率。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还体现了孟尝君的谦逊和深思熟虑。
其次,孟尝君强调,借车借衣的对象通常是亲友或兄弟,而赵王封赏武城给他,是一种信任和恩赐。因此,他要求舍人在治理武城时,必须谨慎行事,不得破坏树木、房屋,以免辜负赵王的信任。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孟尝君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他对礼制和道德的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孟尝君作为一位贤能的贵族,不仅注重个人的德行修养,还强调对封地的责任感和对君主的忠诚。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洁明了,比喻生动,既展现了孟尝君的谦逊和智慧,又通过对话形式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尤其是孟尝君对舍人的叮嘱,既体现了他的深思熟虑,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使读者对武城的治理充满期待。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孟尝君的政治智慧,还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孟尝君作为齐国贵族,却能在赵国受封,体现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联盟和人才流动。同时,他对封地的谨慎态度也为后世提供了治理地方的借鉴。
总之,这段文字通过孟尝君的言行,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智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