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原文

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此天下之所明也。

秦之有燕而伐赵,有赵而伐燕;有梁而伐赵,有赵而伐梁;有楚而伐韩,有韩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见也。

然山东不能易其略,兵弱也。

弱而不能相壹,是何楚之知,山东之愚也。

是臣所为山东之忧也。

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斗两罢,而归其死于虎。

故使禽知虎之即己,决不相斗矣。

今山东之主不知秦之即己也,而尚相斗两敝,而归其国于秦,知不如禽远矣。

愿王熟虑之也。

“今事有可急者,秦之欲伐韩梁,东窥于周室甚,惟寐亡之。

今南攻楚者,恶三晋之大合也。

今攻楚休而复之,已五年矣,攘地千余里。

今谓楚王:‘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韩、梁,反楚之故地。’

楚王美秦之语,怒韩、梁之不救己,必入于秦。

有谋故杀使之赵,以燕饵赵而离三晋。

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饱而祸已及矣。

楚王入秦,秦、楚为一,东面而攻韩。

韩南无楚,北无赵,韩不待伐,割挈马兔而西走。

秦与韩为上交,秦祸安移于梁矣。

以秦之强,有楚、韩之用,梁不待伐矣。

割挈马兔而西走,秦与梁为上交,秦祸案攘于赵矣。

以强秦之有韩、梁、楚,与燕之怒,割必深矣。

国之举此,臣之所为来。

臣故曰:事有可急为者。

“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亲相坚,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楚王闻之,必不入秦,秦必怒而循攻楚,是秦祸不离楚也,便于三晋。

若楚王入,秦见三晋之大合而坚也,必不出楚王,即多割,是秦祸不离楚也,有利于三晋。

愿王之熟计之也急。”

赵王因起兵南戍韩、梁之西边。

秦见三晋之坚也,果不出楚王卬,而多求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译文

对赵王说:“三晋联合起来秦国就会变弱,三晋分裂秦国就会变强,这是天下人都明白的道理。

秦国有了燕国就攻打赵国,有了赵国就攻打燕国;有了梁国就攻打赵国,有了赵国就攻打梁国;有了楚国就攻打韩国,有了韩国就攻打楚国;这是天下人都清楚看到的。

然而山东各国却不能改变这种局面,是因为兵力太弱。

弱而不能团结一致,这是楚国的智慧,山东各国的愚蠢。

这是我为山东各国担忧的原因。

老虎即将捕食猎物,猎物却不知道老虎已经盯上了自己,还在互相争斗,最终两败俱伤,结果都死在老虎口中。

所以如果猎物知道老虎已经盯上了自己,就绝不会互相争斗了。

如今山东各国的君主不知道秦国已经盯上了自己,还在互相争斗,最终两败俱伤,结果都归顺了秦国,他们的智慧还不如猎物。

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现在有一件紧急的事情,秦国想要攻打韩国和梁国,向东窥视周王室,日夜不忘。

如今秦国向南攻打楚国,是因为害怕三晋联合起来。

秦国攻打楚国,休战后又再次进攻,已经五年了,夺取了上千里的土地。

如今秦国对楚王说:‘如果你愿意亲自来见我,我一定与楚国结为兄弟之国,一定为楚国攻打韩国和梁国,归还楚国失去的土地。’

楚王被秦国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又怨恨韩国和梁国不救援自己,一定会投靠秦国。

秦国还设计杀害了赵国的使者,用燕国作为诱饵来离间三晋。

如今大王被秦国的言辞所迷惑,想要攻打燕国,攻打燕国,还没吃饱祸患就已经来了。

楚王一旦投靠秦国,秦国和楚国就会联合起来,向东攻打韩国。

韩国南面没有楚国,北面没有赵国,韩国不用等到被攻打,就会割地求和,向西逃跑。

秦国与韩国结为盟友,秦国的祸患就会转移到梁国。

凭借秦国的强大,再加上楚国和韩国的帮助,梁国不用等到被攻打,就会割地求和。

梁国割地求和,向西逃跑,秦国与梁国结为盟友,秦国的祸患就会转移到赵国。

凭借秦国的强大,再加上韩国、梁国和楚国的帮助,以及燕国的愤怒,赵国割地求和的程度一定会很深。

国家到了这种地步,这就是我来的原因。

所以我说:有些事情是必须紧急处理的。

“在楚王还没有投靠秦国之前,三晋应该团结一致,派出精锐部队驻守韩国和梁国的西部边境,楚王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不会投靠秦国,秦国一定会发怒,转而攻打楚国,这样秦国的祸患就不会离开楚国,对三晋有利。

如果楚王投靠了秦国,秦国看到三晋团结一致,一定不会放楚王回去,反而会要求楚国割让更多的土地,这样秦国的祸患就不会离开楚国,对三晋有利。

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尽快做出决定。”

赵王于是派兵南下,驻守韩国和梁国的西部边境。

秦国看到三晋团结一致,果然没有放楚王回去,反而要求楚国割让更多的土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注解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这三个国家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故称三晋。

秦:指战国时期的秦国,位于今陕西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

燕:指战国时期的燕国,位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赵:指战国时期的赵国,位于今河北南部和山西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梁:指战国时期的魏国,因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

楚:指战国时期的楚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韩:指战国时期的韩国,位于今河南中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泛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六国。

虎将即禽:比喻秦国像老虎一样强大,而其他国家像禽兽一样弱小。

玉趾:古代对他人脚步的敬称,此处指楚王亲自前来。

割挈马兔:比喻割让土地,挈马兔指割让的土地像马和兔子一样被带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各国君主的外交辞令。文章通过分析秦国的战略意图和各国的应对策略,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斗争。

首先,文章通过对比三晋联合与分裂的后果,揭示了秦国强大的原因在于六国的分裂和内斗。作者以‘虎将即禽’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秦国如何利用六国的矛盾,逐步削弱并吞并各国。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外交策略的本质。

其次,文章详细分析了秦国对楚国的策略,指出秦国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试图离间楚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作者通过对秦国策略的剖析,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秦国一方面以‘兄弟之国’的甜言蜜语诱惑楚国,另一方面又通过军事威胁迫使楚国屈服,这种两面手法正是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典型特征。

再次,文章通过对赵国和韩国的分析,揭示了秦国如何通过各个击破的策略逐步吞并六国。作者指出,一旦楚国屈服于秦国,秦国将利用楚国的力量进一步削弱韩国和魏国,最终将祸水引向赵国。这种分析不仅展现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布局,也揭示了六国在面对秦国威胁时的无奈和困境。

最后,文章通过对三晋联合的呼吁,表达了作者对六国联合抗秦的期望。作者认为,只有六国联合起来,才能有效抵御秦国的侵略。这种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合纵’策略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联合弱国对抗强国,以维护各国的独立和安全。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斗争,也揭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布局和六国在面对秦国威胁时的无奈和困境。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