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谓皮相国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谓皮相国-原文

谓皮相国曰:

“以赵之弱而据之建信君,涉孟之仇然者何也?

以从为有功也。

齐不从,建信君知从之无功。

建信者安能以无功恶秦哉?

不能以无功恶秦,则且出兵助秦攻魏,以楚、赵分齐,则是强毕矣。

建信、春申从,则无功而恶秦。

秦分齐,齐亡魏,则有功而善秦。

故两君者,奚择有功之无功为知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谓皮相国-译文

对皮相国说:

“赵国如此弱小,却依靠建信君,涉孟的仇视又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认为跟随建信君会有功劳。

如果齐国不跟随,建信君就知道跟随他没有功劳。

建信君怎么能因为没有功劳而憎恨秦国呢?

如果不能因为没有功劳而憎恨秦国,那么就会出兵帮助秦国攻打魏国,让楚国和赵国分割齐国,这样强国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建信君和春申君跟随,那么没有功劳却憎恨秦国。

如果秦国分割齐国,齐国灭亡魏国,那么就有功劳而善待秦国。

所以这两位君主,为什么要选择有功还是无功来作为明智的判断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谓皮相国-注解

皮相国:战国时期赵国的相国,具体事迹不详。

赵: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山西一带。

建信君: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具体事迹不详。

涉孟: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具体事迹不详。

齐: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秦: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

魏: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

楚: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春申:春申君,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名黄歇,曾任楚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谓皮相国-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之辞的典型代表。文中通过皮相国与建信君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

首先,文中提到的赵、齐、秦、魏、楚等国,都是战国时期的重要诸侯国。各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常常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合纵是指弱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国,连横则是强国联合弱国对抗其他强国。

文中提到建信君和涉孟的仇怨,反映了赵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建信君主张合纵,希望通过联合其他国家来对抗秦国。然而,齐国不参与合纵,导致建信君的计划失败。

皮相国指出,建信君如果不能通过合纵对抗秦国,可能会转而支持秦国攻打魏国,并与楚国、赵国一起瓜分齐国。这种策略虽然可能短期内获得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会削弱赵国的实力,最终使秦国更加强大。

文中还提到春申君,他是楚国的重要人物,主张合纵抗秦。然而,皮相国认为,即使建信君和春申君联合起来,也无法真正对抗秦国,反而可能因为无功而得罪秦国。

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常常在合纵与连横之间摇摆不定。皮相国的分析揭示了这种策略的局限性,指出单纯依靠外交手段无法真正解决国家间的矛盾。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他们通过分析各国之间的关系,提出各种策略,试图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国家谋取最大利益。这种智慧和谋略对后世的外交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思想和策略。这种写作手法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各方的立场和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分析这些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和各国之间的互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谓皮相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