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原文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

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

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

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黄重)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韩兴兵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靳(黄重)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黄重)。

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与王,唯王才之。”

赵王喜,召平原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

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

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何故不为?”

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七十。”

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面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

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齿奇)以兵遇赵于长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译文

秦王对公子他说:“去年在殽下的事情,韩国作为中军,与诸侯一起攻打秦国。韩国与秦国接壤,其土地不到千里,来回变化不定。之前秦、楚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帮助秦国,秦国战斗不利,转而与楚国结盟,不坚守信约,只追求便利。韩国对我来说,是心腹之患。我打算讨伐它,你觉得如何?”

公子他说:“大王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必定害怕,害怕就可以不战而取得割地。”

秦王说:“好。”于是起兵,一支军队逼近荧阳,一支军队逼近太行。

韩国害怕,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上上党之地以求和。

命令韩阳告诉上党的守将靳(黄重)说:“秦国派出两支军队逼近韩国,韩国无法抵挡。现在大王命令韩国出兵,以上党之地求和于秦国,派韩阳来告诉太守,太守应该效忠。”

靳(黄重)说:“有句话说:即使只有瓶子的智慧,也不会失去守护的器物。大王有命令,而我作为太守,即使是大王和您,也会有所猜疑。我请求全力防守以应对秦国,如果不能成功,就战死。”

韩阳急忙报告秦王,秦王说:“我已经答应应侯了,现在不给他,就是欺骗他。”于是派冯亭代替靳(黄重)。

冯亭守了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王说:“韩国无法守住上党,打算将其献给秦国,但百姓都不愿意归属秦国,而愿意归属赵国。现在有七十座城市,愿意献给大王,希望大王接纳。”

赵王很高兴,召见平原君并告诉他说:“韩国无法守住上党,打算将其献给秦国,但官员和百姓都不愿意归属秦国,而愿意归属赵国。现在冯亭派使者来献给我,你觉得如何?”

赵豹回答说:“我听说圣人非常忌讳无故之利。”

赵王说:“人们心怀我的仁义,怎么能说是无故呢?”

赵豹回答说:“秦国蚕食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不让相通,所以自以为可以坐收上党。而且韩国之所以愿意归属赵国,是想转嫁祸患。秦国承受了劳苦,而赵国享受了利益,即使强大也不能从小弱国得到,而小弱国反而能从强大国得到吗?现在大王接受它,可以说是有缘故吗?而且秦国用牛耕田,水路运输粮食,其死士都驻扎在上地,法令严明,不可与之交战。大王自己考虑吧。”

赵王大怒说:“用百万大军,攻战多年,未见一城。现在不用兵而得七十城,为什么不接受?”

赵豹退出。

赵王召见赵胜、赵禹并告诉他们说:“韩国无法守住上党,现在其守将将其献给我,有七十座城市。”

二人回答说:“用兵多年,未见一城,现在坐而得七十城,这是大利。”

于是派赵胜去接收土地。

赵胜到达后说:“敝国的国王,派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令,让臣胜告诉您:‘请以三万户的都城封太守,千户封县令,所有官员都晋升三级,百姓能聚集的,每家赐六金。’”

冯亭流泪勉励说:“这是我处于三不义的境地:为主守地而不能战死,反而将其献给别人,这是不义之一;主内之秦,不顺从主命,这是不义之二;出卖主之地而享受其利,这是不义之三。”

辞去封赏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无法守住上党,现在已派兵夺取了。”

韩国告诉秦国说:“赵国起兵夺取上党。”

秦王大怒,命令公孙起、王(齿奇)率兵在长平与赵国交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注解

殽下之事:指公元前627年,晋国与秦国在殽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发生的一场战役,晋国联合其他诸侯国对抗秦国。

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古代为秦楚交界之地,常为两国争战之地。

上党:古代地名,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战国时期为韩国的重要地区。

冯亭:战国时期韩国将领,曾在上党地区抵抗秦国。

赵豹:战国时期赵国大臣,以智谋著称。

赵胜:战国时期赵国将领,曾参与上党地区的争夺。

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韩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与韩国、赵国之间的复杂外交与军事斗争。文本通过秦王与公子他的对话,展现了秦国对韩国的战略意图,以及韩国在面对秦国压力时的无奈与妥协。

首先,秦王提到韩国曾在中原地区与诸侯联合对抗秦国,但后来又在秦楚战争中支持秦国,表现出韩国在外交上的摇摆不定。秦王认为韩国是秦国的心腹之患,决定出兵讨伐。公子他则建议通过威慑迫使韩国割地求和,体现了战国时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外交策略。

韩国在秦国的压力下,派遣阳成君向秦国求和,并提出割让上党地区。上党是韩国的战略要地,割让上党意味着韩国在秦国的压力下放弃了重要的领土。然而,上党太守靳(黄重)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宁愿战死也不愿轻易割地,这种忠义精神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

冯亭作为上党太守的继任者,表面上服从秦国的命令,实际上却暗中联络赵国,试图将上党地区交给赵国。这一行为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小国为了自保,常常在大国之间周旋,甚至不惜牺牲部分利益以换取生存空间。

赵国在得知上党地区的民众不愿归属秦国而愿意归属赵国后,赵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而,赵豹却提醒赵王,接受上党地区可能会引发秦国的报复,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决策中的谨慎与权衡。赵王最终决定接受上党地区,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对领土扩张的渴望。

冯亭在将上党地区交给赵国后,表现出对自己行为的自责,认为自己违背了忠义之道。这种对忠义的反思,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对道德与现实的矛盾心理。

最终,秦国得知赵国占领上党地区后,决定出兵讨伐赵国,引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与军事斗争,还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忠义观念与复杂的政治环境。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本通过对话与行动,生动地刻画了秦王、公子他、冯亭、赵豹等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在复杂局势中的智慧与抉择。文本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本记录了战国时期秦国与韩国、赵国之间的外交与军事斗争,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战略博弈,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4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