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或谓皮相国-原文
或谓皮相国曰:
“魏杀吕辽而卫兵,亡其北阳而梁危,河间封不定而齐危,文信不得志,三晋倍之忧也。
今魏耻未灭,赵患又起,文信侯之忧大矣。
齐不从,三晋之心疑矣。
忧大者不计而构,心疑者事秦急。
秦、魏之构,不待割而成。
秦从楚、魏攻齐,独吞赵,齐、赵必俱亡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或谓皮相国-译文
有人对皮相国说:
“魏国杀了吕辽,导致卫国出兵,失去了北阳,梁国因此陷入危险,河间的封地不稳定,齐国也陷入危险,文信侯的志向未能实现,三晋的忧虑加倍了。
如今魏国的耻辱尚未消除,赵国的祸患又起,文信侯的忧虑更大了。
齐国不听从,三晋的心意开始动摇。
忧虑深重的人不会计较得失而急于结盟,心意动摇的人会急于依附秦国。
秦国和魏国的结盟,不需要割地就能达成。
秦国联合楚国、魏国攻打齐国,独自吞并赵国,齐国和赵国必定都会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或谓皮相国-注解
皮相国:战国时期魏国的相国,具体事迹不详。
吕辽: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具体事迹不详。
北阳:地名,战国时期魏国的北部边境地区。
河间:地名,战国时期齐国的边境地区。
文信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文信侯,具体事迹不详。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三国皆出自晋国,故称三晋。
秦:战国时期的秦国,位于今陕西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楚:战国时期的楚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齐:战国时期的齐国,位于今山东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赵:战国时期的赵国,位于今河北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或谓皮相国-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时期的策士之言,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文中提到的魏国、齐国、赵国、秦国、楚国等国家,都是战国时期的重要诸侯国,彼此之间既有联盟也有敌对,关系错综复杂。
文中提到的‘魏杀吕辽而卫兵,亡其北阳而梁危,河间封不定而齐危,文信不得志,三晋倍之忧也’,反映了魏国在内外交困中的困境。魏国在战争中失去了北阳,导致梁国(魏国的别称)陷入危机,河间地区的归属问题也让齐国感到不安。文信侯的不得志,更是让三晋(韩、赵、魏)的忧虑倍增。
‘今魏耻未灭,赵患又起,文信侯之忧大矣’一句,进一步强调了魏国面临的困境。魏国的耻辱尚未洗雪,赵国的祸患又起,文信侯的忧虑更加深重。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魏国不得不考虑与其他国家的外交策略。
‘齐不从,三晋之心疑矣’一句,指出了齐国的不合作态度,使得三晋(韩、赵、魏)对秦国的态度产生了疑虑。这种疑虑使得三晋在处理与秦国的关系时更加谨慎,甚至可能采取急事秦国的策略。
‘秦、魏之构,不待割而成’一句,预示了秦国和魏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即使没有割地,也能迅速形成。这种联盟关系对其他国家构成了威胁,尤其是齐国和赵国。
‘秦从楚、魏攻齐,独吞赵,齐、赵必俱亡矣’一句,预言了秦国联合楚国和魏国攻打齐国,并独自吞并赵国的结局。这种预言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残酷竞争和弱肉强食的现实。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策士的言辞,生动地描绘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和各国之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