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原文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

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

刃其扞曰:“欲为知伯报仇!”

左右欲杀之。

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之。

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又吞炭为哑,变其音。

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

襄子至桥而马惊。

襄子曰:“此必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

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

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

使兵环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

遂伏剑而死。

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译文

晋国毕阳的孙子豫让,最初侍奉范中行氏但不被重用,于是离开去侍奉知伯,知伯非常宠爱他。

后来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恨知伯,将知伯的头颅做成饮器。

豫让逃到山中,说:“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为知伯报仇。”

于是改名换姓,装作刑徒,进入宫中涂刷厕所,想要刺杀赵襄子。

赵襄子上厕所时,心中有所感应,抓住涂刷厕所的人审问,发现是豫让。

豫让拔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

赵襄子的左右侍从想要杀他。

赵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应当避开他。况且知伯已经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子却来为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

最终释放了他。

豫让又用漆涂身,使自己看起来像得了麻风病,剃掉胡须和眉毛,自残以改变容貌,装作乞丐去乞讨,他的妻子认不出他,说:“你的样子不像我丈夫,但声音怎么这么像我丈夫。”

他又吞下炭火,使声音变得沙哑。

他的朋友对他说:“你的做法非常艰难却没有成效,说你有志向,确实如此,但说你明智,却不然。以你的才能,如果好好侍奉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亲近你;你得到亲近后再做你想做的事,这样非常容易而且一定会成功。”

豫让笑着回答说:“这是为了先前的知己去报复后来的知己,为了旧主去杀害新主,这是大乱君臣之义的行为。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表明君臣之义,而不是为了容易成功。况且,既然委身侍奉别人,却想要杀害他,这是怀着二心侍奉君主。我之所以选择艰难的道路,也是为了警示后世那些怀有二心的臣子。”

不久之后,赵襄子要外出,豫让埋伏在他必经的桥下。

赵襄子到了桥上,马突然受惊。

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

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

于是赵襄子当面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范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中行氏,你却不为他报仇,反而委身侍奉知伯。知伯已经死了,你为什么还要如此深仇大恨地为他报仇?”

豫让回答说:“我侍奉范中行氏时,范中行氏以普通人的待遇对待我,所以我以普通人的方式回报他;知伯以国士的待遇对待我,所以我以国士的方式回报他。”

赵襄子叹息流泪说:“唉,豫让!你为知伯所做的一切,名声已经成就了,我放过你,也足够了。你自己决定吧,我不会再放过你了。”

于是派兵包围了他。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掩盖别人的义行,忠臣不会贪生怕死以求成名。您之前已经宽恕了我,天下人都称赞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情,我甘愿伏诛,但希望您能给我一件衣服,让我击打它,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这不是我的奢望,只是表达我的真心。”

于是赵襄子认为他很有义气,便派使者拿了一件衣服给豫让。

豫让拔出剑,三次跳跃,呼喊着击打衣服说:“这样可以为知伯报仇了!”

于是自刎而死。

他死的那天,赵国的士人听说了这件事,都为他流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注解

豫让: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以忠诚和义气著称,因为主报仇而闻名。

知伯:晋国的大夫,豫让的主公,被赵襄子所杀。

赵襄子:晋国的贵族,赵氏的领袖,因与知伯有仇而杀之。

士为知己者死:古代士人的一种忠诚观念,意为士人愿意为理解自己的人去死。

女为悦己者容:古代女性的一种美德,意为女性愿意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

漆身为厉:豫让为了改变容貌,用漆涂身,使自己看起来像麻风病人。

吞炭为哑:豫让为了改变声音,吞下炭火,使自己变成哑巴。

明君臣之义: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义务,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评注

豫让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典范,体现了深厚的忠诚和义气。豫让为了报答知伯的知遇之恩,不惜改变自己的容貌和声音,甚至牺牲生命,这种行为在古代被视为极高的道德标准。

文本通过豫让的言行,展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观念和道德追求。豫让的‘士为知己者死’不仅是对知伯的忠诚,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他的行为超越了个人生死,体现了对君臣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豫让的故事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诚和义气的高度重视。赵襄子虽然与豫让有仇,但在豫让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义气后,赵襄子也表现出对豫让的尊重和理解,这种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是古代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通过豫让的多次变形和尝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坚持,使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豫让的最终牺牲,不仅是对知伯的忠诚,也是对自我信念的坚持,这种坚持和牺牲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价值方面,豫让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忠诚的体现,也是古代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反映。通过豫让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以及这些标准和取向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