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原文
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
“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
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
襄子悢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
张孟谈对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
襄子去之。卧三日,使人谓之曰:“晋阳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对曰:“死僇。”
张孟谈曰:“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君曰:“子从事。”乃许之。
张孟谈便厚以便名,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负亲之丘。故曰,贤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耕三年,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侯孰谋我,为之奈何?”
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君曰:“诺。”
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译文
张孟谈在巩固了赵国的宗室地位,扩大了疆土,发展了五百户之后,便向襄子进言说:
“从前,前国的君主曾说过:‘五百户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是因为两个君主的力量能够控制臣子,不让臣子控制君主。因此,尊贵的列侯不应担任相位,将军以上的官员不应接近大夫。
现在我名声显赫,地位尊贵,权力重大,众人服从,我愿意放弃功名,去除权势,远离众人。”
襄子惊讶地说:“为什么呢?我听说辅佐君主的人名声显赫,功绩大的人地位尊贵,担任国家重任的人权力重大,忠诚在自己身上,众人就会服从。这是先圣用来统一国家、安定社稷的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张孟谈回答说:“君主所说的是成功的美德。我所说的是治国之道。我观察历史,听闻古代,天下的美德是相同的,臣子和君主的权力均衡而能美好,这是从未有过的。不忘前事,后事可师。如果君主不考虑这些,那么我的力量就不够了。”他显得非常决绝。
襄子离开后,躺了三天,派人去问他说:“晋阳的政事,臣下不执行怎么办?”回答说:“处死。”
张孟谈说:“左司马为国家效力,安定社稷,不避死亡,以成就他的忠诚,君主应该这样做。”襄子说:“你去办吧。”于是同意了。
张孟谈便以厚礼来换取名声,放弃土地和职务,去除权势和尊贵,而在负亲之丘耕种。所以说,贤人的行为,是明主的政治。
耕种了三年后,韩、魏、齐、燕四国联合起来谋害赵国。襄子去见张孟谈,告诉他说:“从前知氏的土地,赵氏分割后多了十座城,现在他们又来了,现在诸侯们都在谋害我们,该怎么办?”
张孟谈说:“君主应该带着剑,带领我回到国家,把我安置在庙里,授予官吏大夫的职位,我来试试计策。”襄子说:“好。”
张孟谈于是出发,他的妻子去了楚国,长子去了韩国,次子去了魏国,小儿子去了齐国。四国因此产生疑虑,阴谋失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注解
张孟谈:战国时期赵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以智慧和忠诚著称,曾帮助赵国巩固政权。
赵宗:指赵国的宗室和政权。
简之涂:古代的一种政治理念,主张简政放权,减少官僚体系的复杂性。
襄子:赵国的君主,赵襄子,是赵国的重要统治者之一。
列侯:古代诸侯国中的高级贵族,通常拥有封地和一定的政治权力。
晋阳:赵国的都城,也是赵国的政治中心。
左司马: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的高级官员。
负亲之丘:地名,张孟谈退隐后耕田的地方。
韩、魏、齐、燕:战国时期的四个主要诸侯国,与赵国相邻,常与赵国发生冲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评注
这段古文讲述了张孟谈在赵国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如何通过智慧和忠诚帮助赵国巩固政权。张孟谈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色,还在军事上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政治理念是简政放权,主张减少官僚体系的复杂性,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张孟谈的政治智慧体现在他对权力的理解和运用上。他深知权力的集中可能导致腐败和内部矛盾,因此他主张分散权力,避免任何一方过于强大。这种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体现了张孟谈对政治体制的深刻理解。
在与赵襄子的对话中,张孟谈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智慧。他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还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他主动放弃权力,退隐耕田,以避免因权力过大而引发的内部矛盾。这种无私的行为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体现了张孟谈的高尚品德。
张孟谈的退隐并没有使他远离政治。当赵国面临外部威胁时,他再次挺身而出,为赵国出谋划策。他通过分散自己的家人到各个诸侯国,成功地瓦解了四国对赵国的阴谋。这一策略不仅显示了张孟谈的智慧,也体现了他对赵国的忠诚和责任感。
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张孟谈的政治智慧和忠诚,还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各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张孟谈的故事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典范,他的智慧和忠诚被后人广泛传颂。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张孟谈的言辞简洁而有力,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决断力。赵襄子的反应则显示了他对张孟谈的信任和依赖。整个故事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示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智慧和忠诚。张孟谈的故事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典范,他的智慧和忠诚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