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犀武败于伊阙-原文
犀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党之急辞之。
周君反,见梁囿而乐之也。
綦母恢谓周君曰:“温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为君取之。”
反见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
对曰:“不怨,且谁怨王?臣为王有患也。
周君,谋主也。而设以国为王扞秦,而王无之扞也。
臣见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而两上党绝矣。”
魏王曰:“然则奈何?”
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
今王许戍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以为辞于父兄百姓,而利温囿以为乐,必不合于秦。
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君得温囿,其以事王者,岁百二十金,是上党每患而赢四十金。”
魏王因使孟卯致温囿周君而许之戍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犀武败于伊阙-译文
犀武在伊阙战败,周君前往魏国求救,魏王以上党地区的紧急情况为由拒绝了。
周君返回,看到梁囿(梁国的园林)并感到高兴。
綦母恢对周君说:“温囿不比这里差,而且更近。我能为您取得它。”
綦母恢返回见魏王,魏王问:“周君怨恨我吗?”
綦母恢回答:“不怨恨,而且谁会怨恨大王呢?我为您感到担忧。
周君是谋略之主,他计划用国家来为大王抵御秦国,但大王却没有这样的防御。
我认为他必定会用国家来侍奉秦国,秦国将调动塞外的全部兵力,与周国的军队一起进攻南阳,这样上党地区将完全断绝。”
魏王问:“那该怎么办?”
綦母恢说:“周君表面上不贪图小利,但实际上侍奉秦国是为了小利。
现在大王如果答应派遣三万人戍守温囿,周君就可以以此为借口向父兄百姓交代,并且享受温囿的乐趣,必定不会与秦国联合。
我曾听说温囿的年收益是八十金,如果周君得到温囿,他每年可以给大王一百二十金,这样上党地区每年可以多赚四十金。”
魏王于是派孟卯将温囿送给周君,并答应派遣戍守的军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犀武败于伊阙-注解
犀武: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曾参与伊阙之战。
伊阙: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场。
周君:指战国时期周国的君主,周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衰落,但仍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魏王:指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上党: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东南部,战国时期是魏国的重要地区。
梁囿:指魏国的园林,囿是古代帝王或诸侯的园林,用于狩猎和休闲。
綦母恢: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善于外交和策略。
温囿:指魏国的另一处园林,位于温地,温地在今河南省温县附近。
南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附近,战国时期是秦国的势力范围。
孟卯: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犀武败于伊阙-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魏国与周国之间的外交博弈。故事发生在犀武在伊阙之战中战败后,周君前往魏国求援,但魏王因上党的紧急情况而拒绝了周君的请求。周君返回后,对魏国的梁囿产生了兴趣,綦母恢借此机会向周君提出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获取温囿的建议。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周国虽然已经衰落,但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仍然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魏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虽然实力强大,但也面临着秦国的威胁。綦母恢的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善于利用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心理活动和策略博弈。綦母恢的言辞巧妙,既表达了对魏王的忠诚,又暗示了周君可能倒向秦国的危险,最终成功说服魏王将温囿赠予周君,并承诺派兵戍守。这种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体现了《战国策》作为历史散文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联盟的复杂性。魏国在面对秦国威胁时,既要维护自身的利益,又要考虑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綦母恢的策略不仅为魏国争取了时间,也避免了周国倒向秦国的可能,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在外交和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巧妙的情节设计,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谋士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