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原文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
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
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以兵,杂由卒亡,无备故也。
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
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杂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
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
楚王乃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译文
秦国命令樗里疾带领一百辆战车进入周国,周国的君主用士兵迎接他,非常尊敬。
楚王对此感到愤怒,责备周国,认为他们过于重视秦国的客人。
游腾对楚王说:“从前智伯想要攻打厹由,送给他们大钟,用大车装载,随后派兵跟随,厹由因此突然灭亡,是因为没有防备的缘故。
桓公攻打蔡国,名义上是攻打楚国,实际上是袭击蔡国。
现在秦国,是一个像虎狼一样的国家,还有吞并周国的意图;让樗里疾带领一百辆战车进入周国,周国的君主感到恐惧,用蔡国和厹由的教训来警戒自己,所以让长兵器在前,强弩在后,名义上是保护樗里疾,实际上是囚禁他。
周国的君主怎么可能不爱国呢?他担心有一天国家会灭亡,因此忧虑大王。”
楚王于是感到高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注解
樗里疾: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以勇猛著称。
周君:指周朝的君主,此时周朝已衰微,但仍保留一定的礼仪地位。
卒: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此处指周君以军队迎接樗里疾。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楚国是战国时期的大国之一。
游腾: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以辩才著称。
智伯:春秋时期晋国的权臣,曾试图扩张势力。
厹由:春秋时期的小国,后被智伯所灭。
桓公:指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
蔡:春秋时期的小国,位于今河南一带。
虎狼之国:形容秦国强大而凶猛,有侵略性。
长兵:指长兵器,如戈、矛等。
强弩:指强力的弩箭,用于远程攻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与周朝、楚国之间的外交博弈。故事的核心在于秦国派遣樗里疾以百乘车队进入周朝,周君以军队迎接,表现出对秦国的敬畏。楚王对此感到愤怒,认为周朝过于重视秦国,轻视了楚国。游腾作为纵横家,以巧妙的言辞为周君辩护,最终说服了楚王。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周朝虽然已经衰微,但仍保留着一定的礼仪地位,各国对其态度各异。秦国作为新兴的强国,试图通过展示武力来威慑周朝和其他诸侯国。楚国作为传统的大国,对秦国的崛起感到不安,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维护自己的地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游腾的辩才尤为突出,他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智伯伐厹由、齐桓公伐蔡)来类比当前局势,巧妙地化解了楚王的愤怒。这种以史为鉴的论辩方式,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与策略。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外交策略。秦国通过展示武力来威慑周朝,周朝则以礼仪和军队的双重手段应对,楚国则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为后世研究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深刻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通过游腾的巧妙辩辞,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与策略,以及各国在外交博弈中的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