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楚请道于二周之间-原文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以临韩、魏,周君患之。
苏秦谓周君曰:“除道属之于河,韩、魏必恶之。
齐、秦恐楚之取九鼎也,必救韩、魏而攻楚。
楚不能守方城之外,安能道二周之间。
若四国弗恶,君虽不欲与也,楚必将自取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楚请道于二周之间-译文
楚国请求在两周之间开辟一条道路,以便进攻韩国和魏国,周君对此感到担忧。
苏秦对周君说:“如果开辟这条道路并使其通向黄河,韩国和魏国一定会对此感到厌恶。
齐国和秦国担心楚国夺取九鼎,一定会救援韩国和魏国并攻打楚国。
楚国无法守住方城之外的地方,又怎么能在两周之间开辟道路呢?
如果这四个国家不感到厌恶,即使您不愿意给予,楚国也一定会自行夺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楚请道于二周之间-注解
楚:古代中国的一个强大国家,位于长江流域,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诸侯国之一。
二周:指东周和西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里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周王室。
韩、魏: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山西一带,是当时的重要国家。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闻名,曾游说各国联合抗秦。
九鼎:古代象征王权的九个大鼎,相传为夏禹所铸,代表九州和天子的权威。
方城:楚国的重要关隘,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方城县,是楚国北部的防御重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楚请道于二周之间-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苏秦为周君出谋划策的情景。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通过外交手段影响各国关系。在这段对话中,苏秦为周君分析了楚国试图通过二周之地进攻韩、魏的意图,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首先,苏秦指出楚国若想通过二周之地进攻韩、魏,必然会引发齐、秦两国的警惕。齐、秦两国担心楚国夺取象征王权的九鼎,因此必然会联合韩、魏对抗楚国。苏秦的这一分析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制衡与博弈。九鼎作为王权的象征,具有极高的政治意义,任何国家试图夺取九鼎都会引发其他大国的强烈反应。
其次,苏秦进一步指出,楚国即使能够通过二周之地,也无法守住方城之外的领土。方城是楚国北部的重要关隘,若楚国分兵进攻韩、魏,必然会导致其北部防御空虚,难以应对齐、秦的进攻。苏秦的这一分析展示了战国时期军事战略的复杂性,强调了地理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最后,苏秦提出了一个巧妙的策略:周君可以通过修建道路将二周之地与黄河连接起来,这样韩、魏必然会感到威胁,从而与齐、秦联合对抗楚国。即使四国不采取行动,楚国也会因为无法控制二周之地而自行撤退。苏秦的这一策略体现了纵横家的智慧,通过外交手段巧妙地化解了周君的危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制衡与博弈。苏秦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对各国关系的深刻理解上,还体现在他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巧妙地化解危机。这种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在战国时期极为重要,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充分展现了苏秦的辩才和智慧。苏秦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揭示出楚国行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得整段对话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各国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苏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其智慧和策略在战国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苏秦的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