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宫他谓周君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宫他谓周君-原文

宫他谓周君曰:

“宛恃秦而轻晋,秦饥而宛亡。

郑恃魏而轻韩,魏攻蔡而郑亡。

邾、莒亡于齐,陈、蔡亡于楚。

此皆恃援国而轻近敌也。

今君恃韩、魏而轻秦,国恐伤矣。

君不如使周最阴合于赵以备秦,则不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宫他谓周君-译文

宫他对周君说:

“宛国依赖秦国而轻视晋国,结果秦国发生饥荒时,宛国就灭亡了。

郑国依赖魏国而轻视韩国,结果魏国攻打蔡国时,郑国就灭亡了。

邾国和莒国被齐国灭亡,陈国和蔡国被楚国灭亡。

这些都是因为依赖援助的国家而轻视邻近的敌国。

现在您依赖韩国和魏国而轻视秦国,恐怕国家会受到伤害。

您不如派周最暗中与赵国联合,以防备秦国,这样国家就不会被毁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宫他谓周君-注解

宛: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

秦:古代国名,位于今陕西省一带,战国七雄之一,最终统一中国。

晋:古代国名,位于今山西省一带,春秋时期的大国之一。

郑: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春秋时期的重要国家。

魏: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北部,战国七雄之一。

韩: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中部,战国七雄之一。

邾:古代国名,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春秋时期的小国。

莒:古代国名,位于今山东省莒县一带,春秋时期的小国。

齐:古代国名,位于今山东省北部,战国七雄之一。

陈: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春秋时期的小国。

蔡: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春秋时期的小国。

楚:古代国名,位于今湖北省一带,战国七雄之一。

周最:战国时期周国的大臣,以智谋著称。

赵:古代国名,位于今河北省南部,战国七雄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宫他谓周君-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是宫他对周君的一段劝谏。宫他通过列举历史上多个国家因依赖强国而轻视近邻,最终导致灭亡的例子,来警示周君不要重蹈覆辙。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揭示了当时外交策略的重要性。

首先,宫他提到的宛、郑、邾、莒、陈、蔡等国,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国,它们因为依赖强大的邻国而忽视了近在咫尺的威胁,最终被吞并或灭亡。这些历史事件的列举,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弱肉强食的现实,也反映了当时各国在外交上的短视和失误。

其次,宫他建议周君与赵国暗中结盟,以防范秦国的威胁。这一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策略性。周最作为周国的大臣,其智谋和策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结盟,周国可以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寻求自保,避免被强国吞并。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竞争关系。各国在外交上的策略选择,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宫他的劝谏不仅是对周君的警示,也是对当时各国统治者的普遍提醒。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通过列举历史事件,增强了说服力。宫他的言辞简洁明了,逻辑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种通过历史教训来警示当下的手法,在战国时期的策论中非常常见,体现了当时策士们的智慧和辩才。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展示了当时各国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各国在外交上的智慧和失误。通过对这段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宫他谓周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1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