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周君之秦-原文
周君之秦。
谓周最曰:“不如誉秦王之孝也,因以应为太后养地。
秦王、太后必喜,是公有秦也。
交善,周君必以为公功;
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周君之秦-译文
周君前往秦国。
他对周最说:“不如称赞秦王的孝道,趁机将应地作为太后的养老之地。
秦王和太后一定会高兴,这样你就拥有了秦国的支持。
如果两国关系友好,周君一定会认为这是你的功劳;
如果两国关系恶化,那么劝周君去秦国的人,一定会被治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周君之秦-注解
周君:指周朝的君主,这里可能指的是战国时期周朝的某位君主。
秦:指战国时期的秦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周最:可能是周朝的一位官员或贵族,具体身份不详。
誉:称赞,赞美。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这里可能指的是秦孝公或秦惠文王。
孝:孝顺,尊敬和照顾父母的美德。
太后:指秦王的母亲,通常是秦王的生母或继母。
养地:指供养太后的土地或封地。
交善:指两国关系友好。
交恶:指两国关系恶化。
劝:劝说,建议。
入秦:指周君前往秦国。
有罪:指可能会受到惩罚或责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周君之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政治斗争。文中提到的周君和秦王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当时各国君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外交手段。
首先,文中提到的‘誉秦王之孝’,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赞美秦王的孝道,周最试图拉近周君与秦王的关系,以达到外交上的目的。
其次,文中提到的‘因以应为太后养地’,表明周最希望通过为太后提供供养之地来进一步巩固周秦两国的关系。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对太后的尊重,也显示了周最在外交上的精明和策略性。
再者,文中提到的‘交善’和‘交恶’,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周最通过分析两国关系的可能变化,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敏锐和智慧。
最后,文中提到的‘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一旦两国关系恶化,那些曾经建议周君与秦国交好的人可能会受到责难或惩罚。这种政治风险的存在,使得当时的外交策略更加复杂和微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通过对孝道的赞美、对太后的尊重以及对两国关系的分析,周最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智慧和策略。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和政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