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原文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
“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
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
越人请买之干金,折而不卖。
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
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
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而让之於最,以嫁之齐也。
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
奉养无有爱于最也,使天下见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译文
司寇布对周最说:
“您派人告诉齐王说周最不愿意做太子,我认为您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函冶氏为齐太公买了一把好剑,太公不知道剑的好处,把剑退还并要求退还金钱。
越人愿意用千金购买这把剑,但函冶氏拒绝出售。
函冶氏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说:‘一定不要独自知道剑的价值。’
现在您让周最做太子,这是只有您自己知道的契约,天下没有人会相信。
我担心齐王实际上是想立果为太子,而把周最让给齐国。
您有很多计谋,周最也有很多诡计,您为什么不购买信任呢?
供养周最并没有真正的爱,应该让天下人都看到这一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注解
司寇布:司寇布是战国时期的人物,司寇是古代的官职名,负责司法和治安。布可能是其名或字。
周最:周最是战国时期的人物,可能是周国的贵族或官员。
周君:周君指的是周国的君主,具体指哪位君主不详。
齐王:齐王指的是齐国的君主,具体指哪位君主不详。
函冶氏:函冶氏是古代的一个工匠家族,擅长制作剑等兵器。
齐太公:齐太公指的是姜子牙,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被尊为太公。
越人:越人指的是越国的人,越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西周-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司寇布为周最向周君进谏的故事。司寇布通过一个关于剑的寓言,向周君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因为个人的私利而做出不公正的决定,否则会失去天下的信任。
首先,司寇布通过函冶氏为齐太公买剑的故事,说明了齐太公因为不了解剑的好坏,而退还了剑并要求退还金钱。越人愿意出高价购买这把剑,但函冶氏却拒绝出售。函冶氏在临终前嘱咐儿子,不要独自知道剑的价值。这个故事寓意深刻,说明了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个人的独知,而在于公众的认可。
接着,司寇布将这个故事引申到周君立周最为太子的事情上。他指出,周君立周最为太子,只是周君个人的决定,天下人并不认可。司寇布担心齐王会利用这一点,表面上支持周最,实际上却是在利用周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司寇布进一步指出,周君和周最都是多巧多诈之人,他们应该追求的是诚信和公正,而不是私利和权谋。他建议周君应该以诚信为本,让天下人都能看到他的公正和诚信。
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权谋和诚信的对立。司寇布的进谏不仅是对周君的忠告,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他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天下的信任和支持。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运用了寓言和比喻的手法,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它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谋和诚信的矛盾,以及人们对诚信的渴望和追求。这对于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