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薛公入魏而出齐女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薛公入魏而出齐女-原文

薛公入魏而出齐女。

韩春谓秦王曰:“何不取为妻,以齐、秦劫魏,则上党,秦之有也。

齐、秦合而立负刍,负刍立,其母在秦,则魏,秦之县也已。

呡欲以齐、秦劫魏而困薛公,佐欲定其弟,臣请为王因呡与佐也。

魏惧而复之,负刍必以魏殁世事秦。

齐女入魏而怨薛公,终以齐奉事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薛公入魏而出齐女-译文

薛公进入魏国,却把齐国的女子送了出去。

韩春对秦王说:“为什么不娶她为妻,利用齐国和秦国的力量来威胁魏国,那么上党地区就会成为秦国的领土。

如果齐国和秦国联合起来支持负刍,负刍一旦即位,他的母亲在秦国,那么魏国就会成为秦国的一个县。

呡想要利用齐国和秦国的力量来威胁魏国,从而困住薛公,佐想要稳定他的弟弟,我请求大王利用呡和佐的力量。

魏国害怕了,就会重新归顺,负刍一定会让魏国世世代代侍奉秦国。

齐国的女子进入魏国后,会怨恨薛公,最终会以齐国的力量来侍奉大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薛公入魏而出齐女-注解

薛公:指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薛公,此处指其政治活动。

魏: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是当时的重要诸侯国。

齐女:指来自齐国的女子,此处可能指薛公的妻子或重要女性亲属。

韩春:战国时期秦国的谋士,以智谋著称。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指哪位秦王需根据历史背景确定。

上党: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战国时期是战略要地。

负刍:指魏国的公子负刍,此处涉及其继承问题。

呡:指魏国的公子呡,与负刍为兄弟,此处涉及其政治立场。

佐:指魏国的公子佐,与负刍、呡为兄弟,此处涉及其政治立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薛公入魏而出齐女-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权谋斗争。文中通过薛公、韩春等人的对话,展现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联姻、权力争夺和外交策略。

首先,薛公入魏而出齐女,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薛公作为魏国的贵族,其行动往往代表着魏国的利益。而齐女作为齐国的象征,她的出入魏国,可能意味着魏国与齐国之间的某种政治联姻或协议。这种联姻在战国时期是常见的政治手段,通过婚姻关系来巩固国家间的联盟。

韩春作为秦国的谋士,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他建议秦王娶齐女为妻,以此为契机,联合齐国共同对魏国施压,从而达到控制上党地区的目的。这一策略不仅体现了韩春的智谋,也反映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扩张野心。

文中提到的负刍、呡、佐三兄弟,是魏国的公子,他们的政治立场和继承问题直接关系到魏国的未来。韩春建议秦王利用呡与佐的矛盾,通过支持负刍来进一步控制魏国。这种利用内部矛盾来达到外部目的的策略,是战国时期常见的政治手段。

最后,韩春预测齐女入魏后会怨恨薛公,从而最终以齐国之力奉事秦王。这一预测不仅显示了韩春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齐女作为齐国的代表,她的怨恨可能会导致齐国与魏国的关系恶化,从而为秦国创造有利的外交环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薛公、韩春等人的对话,生动地描绘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谋斗争和外交策略。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薛公入魏而出齐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0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