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王欲见顿弱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王欲见顿弱-原文

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秦王许之。

于是顿子曰:“天下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

顿子曰:“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无把铫推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

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

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秦王悖然而怒。

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秦王曰:“山东之建国可兼与?”

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

秦王曰:“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

顿子曰:“天下未尝无事也,非从即横也。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虽有万金,弗得私也。”

秦王曰:“善。”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于燕、赵,而杀李牧。齐王入朝,四国必从,顿子之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王欲见顿弱-译文

秦王想见顿弱,顿弱说:“我的原则是不参拜,大王如果能让我不参拜,就可以见面。否则,就不见。”秦王同意了。

于是顿弱说:“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人,有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人,有既无其名又无其实的人。大王知道吗?”秦王说:“不知道。”

顿弱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人,是商人。他们没有耕种的辛苦,却有积攒粮食的实绩,这就是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人。

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人,是农夫。他们解冻后耕种,背晒着太阳除草,却没有积攒粮食的实绩,这就是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人。

既无其名又无其实的人,就是大王您。您已经成为了万乘之君,却没有孝顺的名声;用千里之地供养,却没有孝顺的实绩。”秦王听后非常生气。

顿弱说:“山东有六个战国,您的威名没有覆盖山东,却覆盖了母亲,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

秦王说:“山东的建国可以兼并吗?”

顿弱说:“韩国是天下的咽喉,魏国是天下的胸腹。大王给我万金,让我去游说韩国和魏国,让他们的社稷之臣归顺秦国,这样韩国和魏国就会顺从。韩国和魏国顺从了,天下就可以图谋了。”

秦王说:“我的国家贫穷,恐怕无法提供这么多。”

顿弱说:“天下从来没有太平过,不是顺从就是对抗。对抗成功,秦国就能称帝;顺从成功,楚国就能称王。秦国称帝,就能以天下供养;楚国称王,即使大王有万金,也无法私用。”

秦王说:“好。”于是给了顿弱万金,让他东游韩国和魏国,让他们的将相归顺秦国。北游燕国和赵国,杀了李牧。齐王入朝,四国必然顺从,这就是顿弱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王欲见顿弱-注解

顿弱: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和辩才著称,曾为秦国效力。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此处应为秦昭襄王或秦孝文王,具体不详。

商人是也:指商人虽然有实际的财富积累,但在社会上没有相应的名望和地位。

农夫是也:指农夫虽然从事农耕劳动,但往往没有积累财富的实际成果。

万乘:古代指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象征强大的军事力量。

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战国时期主要指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韩,天下之咽喉:比喻韩国地理位置重要,控制着天下的交通要道。

魏,天下之胸腹:比喻魏国地理位置重要,如同人体的胸腹部位。

李牧:赵国名将,以善战著称,后被秦国设计杀害。

齐王入朝:指齐国的君主向秦国称臣,表示臣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王欲见顿弱-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顿弱与秦王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谋和辩才。顿弱以其独特的见解和犀利的言辞,成功说服秦王采纳他的策略,体现了纵横家在战国时期的重要作用。

顿弱首先以‘臣之义不参拜’为由,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要求秦王尊重他的独立性。这种态度不仅显示了顿弱的自信和自尊,也为后续的对话奠定了基调。秦王同意不要求顿弱参拜,显示了秦王对人才的尊重和包容。

接着,顿弱通过‘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无其名又无其实者’三个比喻,巧妙地指出了秦王在孝道方面的缺失。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直击要害,使秦王感到愤怒,但也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行为。

顿弱进一步指出,秦国的威势虽然强大,但在孝道方面却不如山东六国。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秦国的弱点,也为顿弱提出后续的策略提供了依据。顿弱建议秦王通过游说和贿赂,使韩、魏等国臣服于秦国,从而逐步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顿弱的策略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纵横家的作用。通过游说和外交手段,顿弱成功地说服秦王采纳他的建议,显示了纵横家在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现了顿弱的智谋和辩才,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纵横家的作用。通过顿弱与秦王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策略,以及他们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这段古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学价值,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王欲见顿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0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