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昭王谓左右-原文
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
对曰:“弗如也。”
王曰:“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之贤?”
对曰:“弗如也。”
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帅强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寡人何也!
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帅弱韩、魏以攻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
左右皆曰:“甚然。”
中期推琴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
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破范、中行,帅韩、魏以围赵襄子于晋阳。
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沉者三板耳。
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
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
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
魏恒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恒子,蹑其踵。
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
身死国亡,为天下笑。
今秦之强,不能过智伯;韩、魏虽弱,尚贤在晋阳之下也。
此乃方其用肘足时也,愿王之勿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昭王谓左右-译文
秦昭王对左右的人说:“现在的韩国和魏国,与最初相比,哪个更强?”
左右的人回答说:“不如最初强。”
秦昭王又问:“现在的如耳和魏齐,与孟尝君和芒卯相比,谁更贤能?”
左右的人回答说:“不如孟尝君和芒卯贤能。”
秦昭王说:“以孟尝君和芒卯的贤能,率领强大的韩国和魏国的军队来攻打秦国,尚且不能把我怎么样!
现在以无能的如耳和魏齐,率领弱小的韩国和魏国来攻打秦国,他们不能把我怎么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左右的人都说:“确实如此。”
中期推开琴回答说:“大王对天下的估计有些过头了。
从前在六晋时期,智氏是最强大的,灭掉了范氏和中行氏,率领韩国和魏国包围了赵襄子在晋阳。
他们决开晋水来灌晋阳城,城墙只剩下三块木板的高度没有沉没。
智伯出行时,韩康子驾车,魏桓子陪乘。
智伯说:‘我原来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现在才知道。
汾水可以用来灌安邑,绛水可以用来灌平阳。’
魏桓子用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踩了踩魏桓子的脚后跟。
他们在车上用肘和脚互相示意,结果智氏被分割了。
智伯身死国亡,成为天下的笑柄。
现在秦国的强大,不能超过智伯;韩国和魏国虽然弱小,但比晋阳时的赵襄子还要贤能。
这正是他们用肘和脚互相示意的时候,希望大王不要轻视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昭王谓左右-注解
秦昭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名稷,是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的弟弟,秦国的强大在他的统治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韩、魏:战国时期的两个国家,韩国和魏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山西一带。
如耳、魏齐:如耳是韩国的大臣,魏齐是魏国的大臣,两人在当时被认为是无能之辈。
孟尝、芒卯:孟尝君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芒卯是魏国的名将,两人在当时被认为是贤能之士。
智氏:指智伯,春秋末期晋国的权臣,曾一度掌握晋国大权,但最终因骄横自大而被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
晋阳:古代晋国的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汾水、绛水:汾水是黄河的支流,流经山西;绛水是汾水的支流,流经山西南部。
肘足:指暗中勾结、密谋的意思,源自智伯被韩、魏两家暗中联合推翻的故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昭王谓左右-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记载了秦昭王与大臣们的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权谋斗争。秦昭王通过对比韩、魏两国的强弱以及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的贤能,表达了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他认为,即使是贤能的孟尝、芒卯率领强大的韩、魏军队也无法对秦国构成威胁,更何况是无能的如耳、魏齐率领弱小的韩、魏军队。这种自信反映了秦国在战国中后期的强大实力和秦昭王的雄才大略。
然而,中期通过推琴进谏,提醒秦昭王不要过于自信。他以智伯的失败为例,指出智伯虽然一度强大,但因骄横自大而被韩、魏两家联合推翻,最终身死国亡。中期通过这一历史教训,告诫秦昭王不要轻视韩、魏两国的潜在威胁,尤其是韩、魏两国可能会像智伯时期一样暗中联合,对秦国构成威胁。这一进谏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智慧和远见,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权谋文化和历史教训的重要性。秦昭王的自信与中期的谨慎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君主既需要自信,也需要保持警惕。同时,智伯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政治家的警示,提醒人们在权力巅峰时不可骄横自大,否则可能会重蹈覆辙。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秦昭王的自信与中期的谨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中期通过历史故事进谏的方式,既增加了说服力,也使得文本更具文学性和历史感。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强大和韩、魏两国的衰弱,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权谋斗争。智伯的故事作为历史教训,被用来警示后人,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