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取楚汉中-原文
秦取楚汉中,再战于兰田,大败楚军。
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
后三国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共攻秦,虽兰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薛公曰:“善。”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果劝。
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
大臣有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取楚汉中-译文
秦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再次在兰田与楚军交战,大败楚军。
韩国和魏国听说楚国陷入困境,于是向南袭击到邓地,楚王被迫撤退。
后来,三国(韩、魏、秦)计划联合攻打楚国,但又担心秦国会救援楚国。有人建议薛公说:“可以派使者去告诉楚国:‘现在三国的军队即将离开楚国,如果楚国能够响应并联合攻打秦国,那么即使是兰田也不难夺取,更何况是楚国的故地呢?’楚国怀疑秦国未必会救援自己,而现在三国表示要撤军,那么楚国一定会积极响应,这样楚国就会与三国合谋出兵攻打秦国。秦国如果知道这个情况,一定不会救援楚国。三国迅速攻打楚国,楚国一定会向秦国求救;秦国越不敢出兵,那么我们就能够离间秦国并攻打楚国,这样我们的军队一定会取得成功。”
薛公说:“好。”于是派重使前往楚国,楚国果然积极响应。
于是三国联合力量攻打楚国,楚国果然向秦国求救,秦国最终不敢出兵。
大臣们因此立下了功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取楚汉中-注解
秦取楚汉中:指秦国攻占了楚国的汉中地区。汉中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是古代重要的战略要地。
兰田: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秦楚之间的重要战场。
韩、魏: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韩国位于今河南省中部,魏国位于今山西省南部。
邓: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邓州市,是楚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薛公: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名田文,因封于薛地,故称薛公。
三国:指韩国、魏国和齐国,这三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楚国。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具体为楚怀王。
秦之救:指秦国可能会出兵救援楚国。
重使:指重要的使者,通常携带重要的外交使命。
大臣有功:指参与此次外交和军事行动的大臣们因成功而获得功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秦取楚汉中-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以及韩国、魏国和齐国联合对抗楚国的策略。文本通过详细描述各国之间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策略博弈。
首先,文本提到秦国攻占了楚国的汉中地区,并在兰田大败楚军。汉中地区是古代重要的战略要地,控制汉中意味着掌握了进入巴蜀和关中地区的门户。秦国通过这一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
接着,韩国和魏国得知楚国陷入困境后,趁机南下袭击楚国的邓地。楚国被迫撤军回防,显示出楚国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这一情节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利用,任何一个国家的衰弱都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觊觎和攻击。
随后,韩国、魏国和齐国联合起来,计划共同攻打楚国。然而,他们担心秦国可能会出兵救援楚国,因此采取了外交策略。薛公提议派使者前往楚国,告知楚国三国联军即将撤退,并暗示楚国如果能够联合三国共同对抗秦国,将有机会夺回失地。这一策略的目的是让楚国对秦国的救援产生怀疑,从而削弱秦楚联盟。
薛公的策略最终取得了成功。楚国在三国联军的压力下,向秦国求援,但秦国因担心陷入多线作战而不敢出兵。这一结果不仅使三国联军得以顺利攻打楚国,还成功离间了秦楚之间的关系。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本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策略思维。各国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相互制衡,展现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同时,文本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对于战略要地的重视,以及通过外交手段达到军事目的的高超技巧。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生动地描绘了各国之间的博弈过程。人物对话和行动描写相结合,使得情节紧凑且富有张力。特别是薛公的策略分析,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和谋略。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本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军事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